《表3 环境宜人性因子及标准》

《表3 环境宜人性因子及标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自发性跑步轨迹的城市街道空间特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环境宜人性因子由P2-1绿地、公园邻近度和P2-2水体邻近度两项组成,其中绿地公园具有可进入性和优越于周边的内部绿化景观,是居民普遍认可的理想活动场所,因此其内部跑步路径的分级评价最高。同时将P2-2水体邻近度分为3档[1][5](表3)。通过多环缓冲区分析与跑步轨迹的叠加(图12~13),可以看出热度大于2000的线路位于绿地或公园300m以内,占有热度超2000轨迹数量的50%以上,足以见得跑者对空间环境要素的关注。路径集中于公园或绿地之内,呈现出高度的自封闭性,与外部空间的联系轨迹热度低、数量少,对周边街道的正外部效益尚未体现。水体与自发性轨迹在海河沿岸、梅江公园等区域表现出高度的空间重合,有4条沿海河的轨迹已跑次数高于4000人次,位于轨迹热度的前列。可以看出,滨河空间的吸引力更为突出,本例中的海河沿岸区域通过河流这一线性元素串联了沿岸各类绿地景观、服务设施、文化地标、人行步道等建成环境要素。高度的资源集中促使滨水街道拥有强大的资源潜能[6],形成与跑步等自主的街道活动的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