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1961-2010年各温度带降水对干湿指数年平均贡献度统计》

《表4 1961-2010年各温度带降水对干湿指数年平均贡献度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1961-2010年中国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地表干湿状况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7显示了1961-2010年中国降水对地表干湿状况的贡献度空间分布。由贡献度定义可知,当CP>0时,表示降水的变化引起干湿指数增大,为正贡献,反之则为负贡献。结果表明,降水对地表干湿状况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地带性分布,其中,南方沿海地区(亚热带东部及热带)、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地区(中温带、暖温带西部及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为负贡献,东北、华北及南方内陆地区(寒温带、温带东部及亚热带中西部)为正贡献。统计各温度带平均贡献度可知(表4),边缘热带、中热带、高原亚寒带与高原温带的降水贡献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平均贡献度绝对值超过10%。结合干湿指数对降水的敏感性(图6)以及过去50年全国降水变化趋势(图3)分析可知,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区域,降水对地表干湿状况起负贡献,而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的地区主要起正贡献。就贡献度绝对值空间分布而言,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降水贡献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其中暖温带西南部、高原亚寒带与高原温带西部地区贡献度超过60%,这表明干旱地区降水的贡献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统计各站点的贡献度绝对值可知,多数站点降水的贡献率超过15%,其中超过20%的站点占所有站点的37%。考虑到干湿指数受到降水、气温、辐射、风速、相对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可知降水是影响地表干湿状况的主导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水分短缺的内陆干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