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刘勰的审美类型转换》

《表1 刘勰的审美类型转换》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作为艺术内容的审美类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太极图的基础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上》),再展开为整个世界。太极图中的黑白在运动中的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显出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的四时运转,因此,中国审美类型多定型在圣数“四”上。在朝廷美学中,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讲了文章四类:“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实际也是美学四类。朝廷美学,包含文类中奏与议在内的一切方面,要求的类型是“雅”。士人美学,包括政治上同僚间社会中的各种文类,要求的类型是“理”,以理谏上,以理会友,以理服众。生命中包括吟诗作赋在内的审美追求,要求漂亮的“丽”。对于人生的重要时刻提醒自己之铭和面对死亡时寄托哀思之诔,则需要实事求是之“实”。以上对人生天地间的四大重要方面,有这样的审美类型要求,主要是对于士人阶层的家国天下情怀方面而言;而对于一般的人生天地间的生命际遇,更多地与天地阴阳大化关联起来。汉人张衡的《四愁诗》把在爱情上追求不得的心态与时间上的春夏秋冬、地域上的东南西北结合起来。南朝民间的《子夜四时歌》也是对人在四时中不同情类的歌咏,天地四时带来的不同方面,激荡出了各种各样以春夏秋冬之“四”为基点的审美类型。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中呈现的四时之景:“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王维在《山水论》中讲四时山水:“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更简洁地讲:“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四”,一方面作为更基本的“二”的展开。刘勰在《物色》中讲四时之景,也是建立在阴阳之二上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另一方面,“四”又与更繁复的“多”相连,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列举八体,是八种类型:“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这八类又可以分为两两相对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八与二、四之间有一种转换关系(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