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模式治理方式比较》

《表2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模式治理方式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四种典型模式在治理方式上是不同的(见表2),“寿光”模式根据教育链、科技链、产业链“三链对接”的要求,推动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传统产业与高新科技的跨界交融、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构建了公共基础与专业基础、专业技能、高新科技运用、外向型能力素质、现代农业职业精神等现代农业五大模块化课程体系,[8]有效满足了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的“四个面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杨凌”模式则根据新型职业农民个人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和年龄结构的具体特点,采取合同管理模式,明确政府、高校和培养对象等合作主体之间的权责利,按照三年学制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个方面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东台”模式比较强调农广校和高职院校合作成立管理机构,按照职业能力逐级提升和教学内容层次递进的要求,通过中职与高职教学要素进行全面对接,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推动学分互认和分段完成,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贯通培养。“定制+协同”的“太仓”模式则是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农委、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基层组织(用人单位)确定了“目标共定、方案共制、教学共担”的“三共”协同育人新模式。其实,无论是“校园+田园”的“寿光”模式“三链”对接、还是陕西省“学历+技能”的“杨凌”模式合同管理、抑或江苏省“中职+高职”的“东台”模式贯通培养和“定制+协同”的“太仓”模式“三共”协同,在治理方式既强调多元主体的竞争,又强调合作,符合多中心治理理论所倡导的合作-竞争-合作的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