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65年凉山自治州全州彝族聚居区常年耕地面积的分布和平均每亩产量约数》

《表1 1965年凉山自治州全州彝族聚居区常年耕地面积的分布和平均每亩产量约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代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及其动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四川省编写组编:《四川省凉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综合报告》,2009年版,第13页。注:以上是1965年凉山州人委工商处的调查和统计材料。

农业经营成效的一个根本指标就是农作物产量。近代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可以从理论上推测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因粮食消费弹性有限,“人口的长期性增长,意味着农业至少是粮食生产有相应的增长”[11]。从清初到清代中叶,凉山腹地彝族约有22.8万人,再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总数约已增至45万人左右,1949年前(仅指1978年底以前的原凉山州)已增加到60余万人左右[6](P12)。在此情况下,粮食产量的增加趋势是可以肯定的,否则无法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遗憾的是,尚缺乏近代以来长期趋势的统计。只有中共凉山州委1965年的调查较为详细,见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