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4种急流强度配置情况下冷空气活动的源地、侵入点、强度、范围及持续时间》

《表1 4种急流强度配置情况下冷空气活动的源地、侵入点、强度、范围及持续时间》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研究新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中:SS、WW、SW、WS分别表示极锋急流和副热带急流同时强、极锋急流和副热带急流同时弱、极锋急流强和副热带急流弱、极锋急流弱和副热带急流强[文献20].

利用1960—2008年48个冬季候平均气温、风速和高度场资料,根据东亚副热带急流(East Asia Subtropical Jet,EASJ)和极锋急流(East Asia Polar Front Jet,EAPJ)强度变化,分析了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路径和源地特征[20],发现当EAPJ和EASJ同时强(SS)时,冷空气源地位于新地岛以东的洋面及陆地上,从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入侵我国,主要影响东北和华北北部,冷空气强度较弱,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当EAPJ和EASJ同时弱(WW)时,冷空气源地位于巴尔喀什湖的西部,从新疆北部入侵我国,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和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冷空气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涉及全国大部分区域;当EAPJ强EASJ弱(SW)时,冷空气源地位于中西伯利亚地带,从东北入侵我国,向东向南移动,移动过程中强度大幅度减弱;当EAPJ弱EASJ强(WS)时,冷空气源地位于贝加尔湖西部,从内蒙古中部入侵,但冷空气强度较弱,在向南移动过程中减弱较快。表1给出了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强度在4种配置情况下的冷空气活动的源地、侵入点、强度、范围及持续时间。由此可见,急流强度变化的不同配置与冷空气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于冬季影响我国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