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穗部性状及产量表现》

《表3 穗部性状及产量表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热带糯质高粱种质选育及改良利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大写和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0.01水平和0.05水平上显著性。

如表3所示,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说明这些农艺性状受遗传基因影响比较大。穗长最大值是组合3,为37.50 cm,与其他组合比较达极显著水平;最短的是组合10,为28.42 cm,与其他组合比较达极显著水平,这是因为组合3的双亲穗长平均值最大为31.2 cm,而组合10双亲穗长的平均值最小为19.9 cm,说明穗长受遗传基因影响较大,环境条件对穗长的影响较小。轴长最大值是组合3,为32.28 cm,与其他组合比较达极显著水平;最短的是组合5,其次是组合8,分别为21.45 cm和21.50 cm,二者与其他组合比较达极显著水平。单穗重最大值是组合8,其次是组合2和组合5,分别为138.37 g、133.80 g和131.23 g,组合8与组合2之间差异不显著,组合2和组合5之间差异不显著,三者间达不到极显著水平,组合8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单穗重最小的是组合10,为105.28 g,与其他组合比较达极显著水平。穗粒重最大值是组合8,为123.77 g,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次是组合2,为116.45 g,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再次是组合5,为110.25 g,与组合1和组合7比较差异不显著,与其他组合比较达显著水平;最小值是组合10,为88.35 g,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最大值是组合8,为34.42 g,其次是组合11,为34.35 g,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最小值是组合1,为27.27 g,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次是组合9,为28.00 g,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角质率最高值是组合12,为67.00%,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其次是组合7,为63.17%,与组合4、组合6、组合9及组合10比较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组合比较达极显著水平;角质率最低值是组合5,为39.17%,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着壳率最高是组合10,为2.60%,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着壳率最低是组合1和组合2,为0.13%,二者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小区产量最高是组合8,为15.17 kg,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其次是组合5和组合2,分别为14.63 kg和14.33 kg,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再次是组合11、组合1、组合9和组合7,分别为13.38、13.34、13.03、13.02 kg,四者间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量最低的是组合10,为11.06 kg,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组合3、组合4、组合6和组合12四者与其他组合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