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NSCLC的TNM分期标准Tab 3 Stage criteria in the TNM staging system for NSCLC》

《表3 NSCLC的TNM分期标准Tab 3 Stage criteria in the TNM staging system for NSCLC》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2018年版)》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TNM: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NSCLC: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射频消融的原理是应用频率<30 m Hz(通常在460k H z-4 8 0 k H z之间)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局部温度达到60 oC-100 oC时,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程度有赖于达到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包括热量传导与循环血液及细胞外液间的热对流[5]。2000年Dupuy等[6]报道3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患者,同年程庆书等[7]于国内首次报道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引导下锚状电极高温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105例患者的经验,拉开了射频消融应用于肺癌临床的序幕[8-1 5]。但是由于肺存在自主呼吸运动;肺属于含气器官、同时肺组织血运丰富,存在热沉降效应(heat sink effect)和阻抗高[阻抗平均(509±197)Ω]等特点;含气肺组织包绕肿瘤,存在烤箱效应(oven effect);消融后肿瘤周围存在磨玻璃样阴影(ground-glass opacity,G G O)改变,与肿瘤实际凝固性坏死区不一致。导致了肺部肿瘤射频消融具有穿刺定位困难、局部进展率高[16-18]、疗效评价特殊和操作并发症多等特点。2014年10月,刘宝东教授和支修益教授组织国内有关肺部肿瘤射频消融领域的11位专家在北京,讨论达成了《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2015年版)》,并在《中国肺癌杂志》上发表[1 9],同时刊登在《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临床与病理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 e s earch》和《Chine s e Clini cal O nc ol og y》上[2 0-2 5]。共识发表3年来,对我国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发现有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为此,2017年12月3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肺癌预防与控制分会》组织多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共识进行了修订,旨在进一步规范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操作技术和疗效评估,为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治疗效果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