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清代陕北马铃薯记载》

《表3 清代陕北马铃薯记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清代马铃薯在陕西的引种与传播》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关于马铃薯在陕北的传播问题,如上文所述,与陕西巡抚杨名飏的推广之举密不可分。“察看秦中无土不生五谷,惟南山一带多赖包谷以养生……北山地气较寒,二月甫经开冻,八月辄畏繁霜,地鲜膏腴,民多艰食,尤贵多方以为之计。查包谷亦间有种者,若洋芋则并无其种。兹由南山采买洋芋一万斤,分运延、榆、鄜、绥四府州……道光十六年正月”(9)。此处北山和南山所指分别为今陕北和关中分界的山区(由桥山、黄龙山、子午岭、陇山四座山脉组成)、陕南和关中分界的山区(秦岭山脉),按照杨名飏的说法,北山在道光十六年(1836)时,尚无马铃薯种植。这意味着最早经由内蒙传入陕西北部边界的马铃薯还未在陕北各地广泛普及及种植,以至于杨名飏于道光年间不得不从秦岭山地采买马铃薯在陕北各地推广。这一举措对推动马铃薯在陕北的传播产生重大影响,从表3可知,在此之后,陕北记载马铃薯的地方志增多,标志马铃薯在该地区的种植的地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