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常用陆面模式的产汇流方案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f runoff generation and river routin

《表1 常用陆面模式的产汇流方案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f runoff generation and river routin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陆面水文—气候耦合模拟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鉴于水文—气候双向反馈的重要性,一些研究者通过将水文模型中关于产流、下渗、蒸发等算法直接移植到陆面模式内以改善陆面模式的水文过程,尝试水文—气候双向耦合模拟。例如,Habets等将陆面模式ISBA(Interactions between Soil,Biosphere and Atmosphere)与一个大尺度水文模型耦合,更新了模式的产汇流方案,结果表明耦合模型在模拟日径流方面有所改善[19];Seuffert等将一个基于TOPMODEL机制的陆面水文模型TOPLATS(TOPMODEL-based Land Surface-Atmosphere Transfer Scheme)与中尺度天气模式Lokal Model实现耦合,模拟结果表明耦合模型在模拟能量通量与雨量方面有所改善,但在模拟边界层结构方面仍存在一定偏差[20];Zeng等将水文模型VXM(combination of the VIC and Xinanjiang Models)关于产流计算的算法代替陆面模型BATS(Biosphere-Atmosphere Transfer Scheme)的径流部分,改善了BATS对下渗、产流过程的模拟[21]。这些研究由于仅改动替换陆面模式内某一过程的算法,因而可能导致气候模式系统的不协调,在改善径流模拟的同时极易引起其他气候要素模拟效果变差。针对上述问题,一些研究者通过替换或改进气候模式内的整体陆地水文模块,以改进气候模式对水文过程的模拟。与单纯修改某一方案算法相比,整体改进水文模块能够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例如,Chen等基于MM5(the fifth-generation mesoscale model)大气模式,一个自主设计的陆面水文模型与一个融雪模型,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区域水文气候模式Reg HCM-TE(Regional Hydroclimate Model for the Tigris-Euphrates),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区域降水与年径流[22-23]。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将地下水模型替换到陆面模式以研究地下水[24-25]和基流[26]的变化。然而,随着陆面模式内水文过程的不断改进,针对气候模拟的大尺度陆面水文参数化方案不断涌现,这些以水文模型算法代替气候模式方案的研究热度逐渐降低[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