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空气间隙距离流注发展速率》

《表3 不同空气间隙距离流注发展速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电位转移特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电场强度的变化反映出空气间隙流注发展的动态过程[14-15]。由于流注头部电离区域正离子的聚集,电场强度在流注头部达到最大值,同时由于电离作用不断的发生,流注由棒极向板极发展。头部场强由于不断向板极堆积的正离子和电子形成的内部场而减小,场致电离作用因此减弱。当间隙快被击穿时,由于到达板极附近的正离子浓度逐渐增加,此处的正离子和板极形成的内部电场使得该区域的电场得到加强。根据电场强度变化可以看出流注头部的位置,经过约114 ns的时间发展到板极附近,此时可近似认为流注放电发展为贯穿整个间隙。不同间隙距离下,流注发展的时间和速率见表3。转移距离增加,流注发展到板极的时间略有增加,同时发展速率有所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