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发展地理学中衡量发展收敛水平的相关指标》

《表2 发展地理学中衡量发展收敛水平的相关指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发展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发展地理学以发展指标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收敛水平,其包括定性与定量两部分(表2)。20世纪中期,对比分析、观察描述、理论探讨等定性方法,以及统计学、线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得到快速应用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相关研究通常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等定量指标衡量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水平。Gould指出认知过程是环境给个体施加刺激后的客观产物,并提出追求风险损失最小化的“零和博弈”方法[72]。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提出了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目的是为了衡量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物质福利水平。20世纪80年代,受人本主义思潮影响,发展地理学引入了心理学分析方法研究的新思潮[7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89年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用以衡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学科研究领域的持续深化,国内外发展地理相关学者逐渐认识到非经济因素与发展过程的相关性。涉及发展领域的定量方法逐渐增多,包括运用系统科学、运筹科学、计量学等,以揭示人文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空间规律。美国运筹学家Saaty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74]。“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实现发展的渐进手段,促进了女权主义的发展,使发展地理学研究更具人性化。遥感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发展表征指标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准确性,Lowe提出了尺度不变特征变换方法(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完善,使得地理配准技术得到提高[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