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描绘动作类重言的英译策略统计》

《表2 描绘动作类重言的英译策略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古汉语诗歌中重言词的英译策略研究——以《千家诗》《中诗英译比录》中收录的重言词的英译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摹声重言在古汉语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其构成方式大多是AA式重叠,它们或摹仿人的发声如“重唧唧”;或摹仿动物的叫声如“关关”“薨薨”“萧萧”“呦呦”“啾啾”;或摹仿水流声“鸣溅溅”“嘈嘈”;或描写自然界中其他现象的声音如“萧萧”“辚辚”“霍霍”“瑟瑟”。两本诗集中共有摹声重言25例,对应的英译文77例(表2),运用音素翻译的50例,占总量的67%。可见,中外翻译家都运用了英语对应的拟声词来“努力模仿源文本的‘语音意象’”。[10](169)例如摹拟动物叫声的重言“薨薨”(虫飞声)、“呦呦”(鹿鸣声)、“啾啾”(鸟叫声)分别译作“buzz”“bleat”“chirp”。除了音素翻译这一策略外,他们还运用了其他策略:1)汉语拼音+音素翻译,这一策略见于国外汉学家的译文文本中,如“关关”(水鸟相应的鸣声)、“呦呦”、萧萧(马嘶)、“辚辚”(兵车的隆隆响声)、“啾啾”(鬼泣声)分别译作“Kwankwan”“Yu,yu”“Hsiao,hsiao”“Lin,lin”“Chiu chiu”。应该看到他们采用这种翻译策略有值得肯定的方面,至少他们意识到“这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特征的表现手法”。[11](208)但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却值得商榷。这是由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决定的:英、汉分属不同的文字系统,英语属拼音文字,其基本结构单位是词,其音形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与英语不同,汉语是表义文字,字是其基本的结构单位,是音、形、义的统一体。[7]汉诗通过这些字或词的重叠营造各种意象,再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各种意境,让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对于不懂源语的语读者,汉语拼音恐怕很难产生这样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