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灌排模式各生育期地下排水量》

《表2 不同灌排模式各生育期地下排水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稻田总磷迁移规律与最佳灌排模式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稻田排水量与降雨量、灌排控制指标有直接关系,不同灌排模式各生育期地下排水量见表2。全生育期地下排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FSI处理、WSI处理、CI处理、DPS处理,各处理差异显著。2017年全生育期DPS处理的地下排水总量为110.19 mm,比FSI、WSI和CI处理显著减少65.93%、58.48%和43.43%;CI处理的地下排水总量为194.80 mm,较FSI处理和WSI处理显著减少39.77%和26.61%。2018年全生育期DPS处理的地下排水总量为125.35 mm,比FSI、WSI和CI处理显著减少55.22%、44.82%和29.05%;CI处理的地下排水总量为176.66 mm,较FSI处理和WSI处理显著减少36.89%和22.23%。其原因是返青期后DPS处理和CI处理除降雨后保留小于80 mm水层外,其余时间田面均保持无水层状态,有效减少了田间入渗量和地下排水量,合理调控了土壤水分,这与罗纨等[24]、彭世彰等[25]研究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