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图1中MoS2/Mo-S-C薄膜内富MoS2层和Mo-S-C化合物层的厚度[37]》

《表1 图1中MoS2/Mo-S-C薄膜内富MoS2层和Mo-S-C化合物层的厚度[37]》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自组织分层金属掺杂类金刚石薄膜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据报道,目前为止,仅发现有部分金属元素或金属化合物(MoS2[37]、WS2[42])单一或双元掺杂DLC薄膜时,一定条件下才能形成SOM结构。这些金属元素主要以过渡金属为主,含少量的活性金属,包括Al[35,43-44]、Cu[45-48]、Fe[49]、W[50-51]、Ti[50,52-54]、Cr[53]、Ni[47,49,55-56]、Mo[57]、Pt[47,49,58-59]、Ag[45-46]、Au[47]、Nb[50]等。活波金属一般较难形成SOM结构。Biró等[43]在350℃溅射共沉积了Al-C薄膜,结果发现,当C含量达到15%,薄膜厚度为0.5μm厚时,膜内生成了周期交替的Al4C3微晶复合层和金属Al层。Al4C3层具有非晶/纳米晶结构,Al层为多晶碎片状,层结构呈波纹状,厚度不均一,与室温下制备的薄膜相比,层状结构较规则,但SOM结构仍不够清晰。一些过渡金属元素则较易形成SOM结构。Abrasonis等[56]在常温下制备了不同掺杂含量(16%~53%)的Ni-DLC薄膜,当Ni掺杂含量为53%时,薄膜中生成了层次分明的SOM结构。除此之外,对于能够形成SOM结构的某些金属元素,其硫化物也能获得SOM结构。Noshiro等[42,60]在常温下将WS2和石墨靶材共溅射,获得了具有显著SOM结构的薄膜,薄膜结构较平坦,且层间间隙清晰,同时研究还发现该薄膜具有较低的硬度和摩擦系数。Xu等[37]通过MoS2和石墨靶材共溅射,得到了周期交替、富MoS2层和Mo-S-C化合物层[61]的SOM结构,见图1、表1。由图1和表1可以看出,沿膜基界面至膜表面,富MoS2层厚由4 nm逐渐增至9 nm,Mo-S-C化合物层厚由2 nm逐渐增至4 nm。膜基界面至膜表面层状结构越来越不明显,富Mo-S层周期层数为7左右时,已无明显层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