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学 修订版》求取 ⇩

导言1

第一篇总论1

第一章 计划经济及其优越性1

第一节 计划经济及其特征1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一2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二3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三5

第二节 计划经济的历史前提6

社会化大生产是计划经济的物质前提6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计划经济的经济前提8

无产阶级专政是计划经济的政治前提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阶段的计划经济11

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的特点12

认识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特点的意义15

第四节 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16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17

不断完善计划管理21

第二章 计划工作与客观规律22

第一节 计划工作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22

计划与规律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22

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质23

违反规律就叫犯错误25

正确认识和运用规律为计划工作服务26

第二节 计划工作应遵循的主要经济规律28

经济规律和计划工作28

诸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特点32

第三节 计划工作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34

按客观规律办事对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34

按客观规律办事与计划工作方法36

计划管理体制及其客观基础39

第三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39

第一节 建立计划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39

建立计划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40

第二节 计划管理的组织系统42

我国计划管理组织系统的形成42

我国目前计划管理的组织系统43

第三节 计划管理权限的划分46

中央的计划管理权48

各级地方的计划管理权49

基层计划单位的计划管理权50

第四节 计划管理实现的形式51

计划的编制程序51

计划的贯彻执行53

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58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体系61

第四章 国民经济计划体系和计划指标体系61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62

中央计划、地方计划、基层计划65

生产计划、流通计划、分配计划、消费计划66

经济计划、科技计划、社会计划68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目标和任务69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69

国民经济计划的任务71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指标体系72

计划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72

计划指标的分类73

第五章 国民经济计划的方法75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方法的科学基础75

国民经济计划的一般方法论基础75

国民经济计划方法的理论基础76

综合平衡法78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综合平衡法78

国民经济平衡表79

经济数学模型80

第三节 定额、系数和参数81

定额在计划工作中的作用81

影响定额水平的因素82

定额制定的方法83

系数和参数83

第四节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现代科学方法的运用84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国民经济计划84

数量分析方法在计划工作中的运用86

预测与国民经济计划8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实质和意义91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实质和评价标准91

第六章 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经济效果91

提高经济效果的意义95

第二节 提高国民经济效果的途径9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中的几种关系105

个别经济效果和国民经济效果的关系105

当前经济效果和长远经济效果的关系106

劳动消耗经济效果和资金占用经济效果的关系108

第四节 国民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109

国民经济效果指标体系的方法论109

国民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111

第二篇生产建设计划115

第七章 物质生产的速度、比例和结构115

第一节 物质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任务115

物质生产计划的地位115

物质生产计划的任务116

确定生产发展速度的重要性117

第二节 物质生产的发展速度117

影响生产发展速度的因素118

对社会主义生产发展速度的要求122

速度与基数的关系125

确定生产发展速度的方法126

第三节 物质生产的比例关系128

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128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133

第四节 物质生产的生产结构139

研究生产结构的意义139

影响生产结构的因素140

合理的生产结构的标准140

调整生产结构的基本原则141

研究生产结构的方法142

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143

第一节 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和特点143

第八章 农业生产计划143

农业生产计划的特点145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果146

农业生产发展速度146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果150

第三节 农业的生产结构和比例关系153

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和比例关系的因素153

农业生产结构155

农林牧副渔之间的比例关系156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159

调整农业生产比例关系必须注意的问题162

第四节 农业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163

确定播种面积164

确定单位面积产量166

确定计划生产量166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169

贯彻农业经济政策169

第五节 农业生产计划的实现169

推行经济合同制170

合理规定农产品价格170

做好商品粮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171

第九章 工业生产计划172

第一节 工业生产计划的地位和特点172

工业生产计划的地位172

工业生产计划的指标173

工业生产计划的特点174

第二节 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果175

工业生产发展速度175

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178

第三节 工业生产的主要比例关系181

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182

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184

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比例关系187

各工业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188

安排工业生产比例必须注意的问题188

第四节 工业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190

确定计划期国民经济需要量190

确定计划期可能的生产量191

生产和需要的平衡194

第十章 能源计划196

第一节 能源计划的地位和作用196

能源是现代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197

能源计划的特点197

第二节 能源需要增长速度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比例关系198

影响能源需要量的主要因素199

能源消耗系数202

影响能源生产结构的因素205

第三节 能源生产结构205

电力生产与一次能源消耗209

第四节 能源生产和需要的平衡210

能源开发210

能源区划211

能源选择211

能源节约212

第五节 能源需要量的预测方法212

第十一章 运输邮电计划215

第一节 运输计划的地位和特点215

运输业的作用215

运输计划的地位216

运输计划的特点217

运输计划的任务219

运输业的发展规模220

第二节 运输业发展规模和速度220

货物运输发展速度222

旅客运输发展速度227

第三节 运输业的结构和比例关系229

运输业结构229

货运和客运的比例关系233

运输网新建和改造之间的比例关系234

各运输方式内部各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236

第四节 运输计划的编制方法237

货运计划指标的确定237

客运计划指标的确定241

调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运输量242

组织运力和运量的平衡243

第五节 邮电计划245

邮电计划的地位245

邮电计划指标的确定247

邮电计划的特点247

邮电计划的平衡248

第十二章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250

第一节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作用250

固定资产的再生产250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作用252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计划254

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构成254

影响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的因素256

确定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的方法258

量力而行,合理确定投资规模260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分配计划265

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265

各生产部门间的投资比例267

工业内部的投资比例268

地区间的投资比例269

第四节 建设项目计划270

项目的建设性质271

建设项目的规模271

建设的步骤272

第五节 投资效果计划272

衡量投资效果的主要指标272

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275

第三篇流通计划279

第十三章 生产资料流通计划279

第一节 生产资料流通的特点和作用279

生产资料流通的特点279

生产资料流通的作用281

第二节 生产资料流通的基本原则283

从生产出发 为生产服务283

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284

统筹全局 合理分配285

积极可靠 留有余地286

择优分配和供应287

第三节 生产资料的综合平衡287

主要生产资料的单项平衡表288

主要生产资料的综合平衡表294

以实物形态表现的部门联系平衡表296

生产资料购买力与生产资料可供量之间的平衡297

第四节 物资分配计划和供货合同298

物资分配计划298

正确安排供应工作299

签订供货合同301

生产资料流通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302

第一节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的地位和内容304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的作用和地位304

第十四章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304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的内容306

生活资料供求平衡的意义307

第二节 消费品购买力309

消费品购买力的组成309

影响消费品购买力的因素309

消费品购买力的计划方法310

消费品需求构成313

第三节 消费品可供量316

影响消费品可供量的因素316

消费品可供量的计划方法318

第四节 消费品购买力与消费品可供量之间的平衡321

影响消费品供求平衡的主要比例321

组织消费品供求平衡的原则324

消费品供求平衡的措施326

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地位和特点330

第十五章 对外贸易计划330

第一节 对外贸易计划的地位和作用330

对外贸易计划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31

第二节 出口计划334

出口商品的规模与速度334

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336

出口计划的编制方法339

第三节 进口计划341

进口贸易的规模、速度和结构341

进口计划的编制方法344

第四节 对外贸易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效果347

对外贸易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347

对外贸易的经济效果349

人口计划的理论基础351

第一节 人口计划的理论基础和实践351

第十六章 人口计划351

第四篇人口劳动力计划351

控制人口增长的实践356

控制人口增长与现代化建设357

第二节 人口计划的任务和措施358

人口计划的任务358

实现人口计划的措施358

第三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动趋向360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阶段360

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361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363

第四节 人口计划中的比例关系365

人口性比例365

人口年龄结构367

城乡人口比例370

人口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比例373

第五节 人口计划的编制方法375

人口预测376

人口计划的编制379

基层人口计划380

第十七章 劳动力计划382

第一节 劳动力计划的地位与基本原则382

劳动力计划的地位382

劳动力计划的基本原则384

第二节 社会劳动力资源与需要的平衡385

影响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因素385

影响劳动力需要量的因素386

社会劳动力资源与需要的平衡387

第三节 社会劳动力分配比例390

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的分配比例390

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力分配比例392

轻工业与重工业劳动力分配比例394

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分配比例394

第四节 职工人数计划395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计划396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计划397

城镇劳动力平衡表398

第十八章 劳动生产率计划401

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地位和作用401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401

劳动生产率计划在国民经济计划中的地位403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计划指标404

劳动生产率的经济本质和表现形式404

劳动生产率计划指标406

第三节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409

科学技术进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409

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412

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改进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414

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果的关系416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产品价值总量和构成的影响416

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就业同提高经济效果的关系418

第五节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编制方法419

几种不同的编制方法419

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增产的部分的计算公式423

第五篇科学教育计划425

第十九章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425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地位和特点425

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25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特点426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内容428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组成428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任务429

项目计划的编制方法431

第三节 重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431

重点科技项目计划的内容431

项目计划的执行与考核432

重视科研投资的经济效果433

第四节 编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434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34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关系435

国内研究与国外引进的关系436

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的关系438

全局与局部、远期与近期的关系440

第二十章 教育事业计划441

第一节 教育事业计划的地位和特点441

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441

教育事业计划的特点443

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445

第二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445

教育事业内部的比例关系447

第三节 专门人才计划452

专门人才需要量计划452

专门人才培养计划453

专门人才分配计划454

第四节 教育事业计划中的综合平衡455

招生数和学生来源之间的平衡456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与师资来源之间的平衡457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与财力物力条件的平衡457

第六篇分配计划459

第二十一章 国民收入计划459

第一节 国民收入计划的地位和作用459

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计划的作用459

编制国民收入计划的方法462

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463

第二节 国民收入生产计划463

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464

测算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方法467

国民收入的生产结构468

第三节 国民收入分配计划470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例470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和比例472

第四节 国民收入使用计划474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是社会分配中的根本比例475

确定合理的积累和消费比例的方法477

第二十二章 劳动报酬计划482

第一节 劳动报酬计划的基本原则482

兼顾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483

按劳分配484

劳动报酬形式要有主有从,相互配合485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487

第二节 工资总额计划488

工资总额及其构成488

工资总额的确定489

第三节 平均工资计划492

编制平均工资计划的意义492

确定平均工资的依据493

第四节 职工内部的工资关系498

工资关系与劳动差别498

确定简单劳动者与复杂劳动者工资差别的方法499

第二十三章 成本计划502

第一节 成本的经济本质和成本计划指标502

成本的经济本质502

成本计划指标及其意义503

影响成本变动的国民经济因素504

第二节 影响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504

影响成本变动的企业内部因素505

对影响成本变动的生产性因素的分析506

影响成本变动的分配性因素的分析508

第三节 工农业产品成本变动的趋势509

农产品成本变动趋势509

重工业产品成本变动趋势511

轻工业品成本变动趋势514

第四节 成本计划的编制方法516

工业产品成本计划516

农产品成本计划的特点522

运输成本计划的特点524

商品流通费用计划的特点526

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529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529

第一节 价格和价格计划529

第二十四章 价格计划529

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530

价格体系531

价格体系的调整、改革和稳定532

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533

测算理论价格对编制价格计划的意义534

第二节 计划价格的基础535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535

价格中的盈利如何确定537

价格与价值的偏离542

第三节 价格总水平计划543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543

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545

剪刀差是工农比价的特殊表现形式549

第四节 工农业产品价格比例关系549

剪刀差的两种表现形式550

剪刀差的计量方法551

有计划地缩小剪刀差552

第五节 工农业产品内部比价关系554

农产品收购价格比例关系554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例关系556

第七篇消费计划559

第二十五章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559

第一节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地位559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559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地位和特点560

第二节 人民生活消费水平计划563

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消费的基本特征563

衡量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标准565

影响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变动的因素567

合理的消费水平的确定568

第三节 人民生活消费结构571

研究消费结构的意义571

吃、穿、用、住、行和劳务消费结构572

生存、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结构573

个人消费与社会集体消费结构575

合理的消费结构的确定576

第四节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编制577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指标体系577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编制方法578

第八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583

第二十六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583

第一节 综合平衡及其在计划工作中的地位583

什么是综合平衡583

综合平衡是计划工作中的根本问题584

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585

积极平衡与消极平衡587

第二节 综合平衡的内容和原则588

综合平衡的内容588

综合平衡的两种做法590

综合平衡的原则591

第三节 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595

地区综合平衡的必要性595

地区综合平衡的特点596

地区综合平衡的内容597

第二十七章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598

第一节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范围和作用598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范围598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作用599

第二节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体系600

国家预算600

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604

信贷收支计划606

现金收支计划613

居民货币收支计划615

部门财务收支计划616

乡镇企事业和集体农业财务收支计划617

外汇收支计划618

综合财政信贷收支计划618

第三节 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平衡622

财政和信贷的平衡623

信贷和现金的平衡624

财政和现金的平衡626

利用外资与国内资金的平衡627

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平衡628

国民经济平衡表在计划管理中的作用633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与国民经济平衡表633

第二十八章 国民经济平衡表633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635

第二节 社会产品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638

社会产品平衡表的表式与结构638

编制社会产品平衡表的方法论640

社会产品平衡表在计划工作中的作用643

第三节 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用平衡表646

国民收入平衡表的表式与结构646

编制国民收入平衡表的方法论651

国民收入平衡表的作用652

第四节 社会产品生产和分配部门联系平衡表653

部门联系平衡表的表式与特点653

部门联系平衡表的作用660

编制部门联系平衡表的方法论662

初版后记664

1985《计划经济学 修订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震中主编 1985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计划经济学(1983 PDF版)
计划经济学
198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计划经济与非计划经济( PDF版)
计划经济与非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学(修订版)(1985.07 PDF版)
计划经济学(修订版)
1985.07
计划经济学 修订版(1985.07 PDF版)
计划经济学 修订版
1985.07
计划经济学(修订版)(1985 PDF版)
计划经济学(修订版)
1985
政治经济学  上  修订版( PDF版)
政治经济学 上 修订版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审计学  修订版(1996 PDF版)
审计学 修订版
1996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  修订版(1999 PDF版)
政治经济学 修订版
1999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  修订版(1997 PDF版)
政治经济学 修订版
1997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比较经济体制学  修订版(1998 PDF版)
比较经济体制学 修订版
1998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  修订版(1995 PDF版)
政治经济学 修订版
1995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旅游经济学  修订版(1994 PDF版)
旅游经济学 修订版
1994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技术经济学  修订版(1996 PDF版)
技术经济学 修订版
1996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计划经济(1931 PDF版)
计划经济
1931 上海南强书局
计划经济学(1985 PDF版)
计划经济学
1985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