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史 中》求取 ⇩

莱蒙托夫445

莱蒙托夫的生平445

童年445

贵族寄宿中学447

大学时代448

禁卫军军官学校449

彼得堡的军官生活时期450

流放451

重返彼得堡453

第二次流放455

决斗与逝世456

创作道路457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458

『诗人之死』458

『鲍罗金诺』461

『孤帆』和『一片橡树叶子』467

『我独自上了路』和『又寂寞又悲伤……』467

『沉思』468

『一月一日』469

『祖国』和『再见吧,污秽的俄罗斯』470

『诗人』471

『先知』473

莱蒙托夫抒情诗的艺术特色473

『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476

『童僧』482

『童僧』的情节484

『童僧』的形式特点485

叙事诗『恶魔』486

恶魔的形象486

『恶魔』的情节487

『恶魔』的意义488

『当代英雄』491

毕乔林的形象491

『当代英雄』的思想494

『当代英雄』的情节496

『当代英雄』中的次要人物496

格鲁希尼茨基的形象497

『当代英雄』中的女性形象498

作者对小说主角的态度499

俄罗斯作家论莱蒙托夫501

果戈理504

生平504

童年与学生时代504

果戈理在彼得堡507

国外生活513

回国与逝世515

果戈理的创作516

『狄康卡近乡夜话』516

『密尔格拉得』520

『彼得堡故事』524

『钦差大臣』527

『死魂灵』532

地主们535

乞乞科夫540

果戈理的文体545

果戈理的创作的意义547

三十—四十年代550

普希金以后550

『残酷的时代』551

十二月党人论俄罗斯局势551

尼古拉帝国的『基础』553

尼古拉一世时代的农奴制度554

警察555

图书审查555

教育制度556

当时官方的思想体系557

社会思想的发展559

小组559

恰达耶夫561

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赫尔岑;西欧派自由主义者和斯拉夫派563

彼得拉谢夫斯基派567

三十—四十年代文学570

茹科夫斯基571

克雷洛夫571

柯尔卓夫572

亚·奥陀耶夫斯基576

波列查耶夫577

从诗到散文578

浪漫主义中篇小说;玛尔林斯基579

长篇小说;查果斯金;拉舍奇尼科夫583

纳烈日内依584

杂志586

戏剧和演剧593

绘画和音乐597

文学和艺术597

绘画598

音乐600

别林斯基602

别林斯基——批评家602

生平606

别林斯基以前的俄罗斯批评界615

『文学的幻想』616

别林斯基与『自然派』618

别林斯基的批评的意义620

给果戈理的信625

赫尔岑628

生活与创作道路628

赫尔岑在俄罗斯628

『克鲁波夫医生』635

『偷东西的喜鹊』637

『谁的罪过?』638

赫尔岑在国外646

『往事与回忆』652

列宁论赫尔岑654

奥加辽夫656

六十年代661

这个时期的总的轮廓661

围绕着农民问题的斗争665

文学斗争667

『现代人』667

『现代人』内部的分裂668

分裂以后670

『现代人』生命中的最后几年671

平民知识分子作家673

波米雅洛夫斯基673

列谢特尼科夫677

杜勃罗留波夫680

生活道路680

参加『现代人』工作时的杜勃罗留波夫683

杜勃罗留波夫的批评活动687

杜勃罗留波夫论奥斯特罗夫斯基689

杜勃罗留波夫论冈察洛夫691

皮沙烈夫693

『俄罗斯的话』695

皮沙烈夫批评活动的中心思想695

六十年代的讽刺杂志;『口笛』与『火星』699

『口笛』与『火星』700

『火星』701

库罗奇金702

费特和迈科夫705

费特—宪欣705

迈科夫708

六十年代的绘画和音乐710

『巡回展览派』710

音乐;『强力集团』717

冈察洛夫723

冈察洛夫的生平与创作723

童年和少年时代723

大学生活725

供职726

文学活动的开始726

环球旅行727

担任审查官期间的冈察洛夫727

晚年730

冈察洛夫的三部曲731

『平凡的故事』732

亚历山大·阿杜耶夫732

彼得·阿杜耶夫735

『奥勃洛摩夫』737

奥勃洛摩夫的形象737

查哈尔的形象741

农奴制度与奥勃洛摩夫性格742

杜勃罗留波夫论奥勃洛摩夫典型745

安特烈·斯托尔兹的形象747

『奥勃洛摩夫』中的女性形象749

『奥勃洛摩夫』的艺术形式的特色752

『悬崖』758

赖斯基的形象758

祖母的形象759

玛克·伏洛霍夫760

玛芬卡和薇拉761

屠欣的形象762

对『悬崖』的评价763

奥斯特罗夫斯基765

奥斯特罗夫斯基的生活与创作道路765

童年和青年时代765

供职766

戏剧创作活动的开始;『破产者』767

奥斯特罗夫斯基以前的俄罗斯剧院的剧目771

五十年代的奥斯特罗夫斯基创作772

历史剧774

奥斯特罗夫斯基剧本中的贵族和新型工业家777

劳动者的形象779

『白雪公主』780

六十—八十年代的奥斯特罗夫斯基生活782

悲剧『大雷雨』785

『大雷雨』的生活背景786

提郭意的形象787

卡巴诺娃790

奇虹和鲍里斯791

卡杰林娜的形象793

库力金的形象795

『大雷雨』的结构与性格描写方法796

奥斯特罗夫斯基是一位戏剧大师800

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创作的意义804

1955《俄国文学史 中》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苏)波斯彼洛夫等著;蒋路,孙玮 1955 北京:作家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俄国文学史  上(1962 PDF版)
俄国文学史 上
1962 北京:作家出版社
俄国文学史(1989 PDF版)
俄国文学史
1989
俄国文学( PDF版)
俄国文学
俄国文学史略( PDF版)
俄国文学史略
长沙:岳麓书社
俄国侵略中国史(1929 PDF版)
俄国侵略中国史
1929 中国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宣传部
俄国文学史  下(1962 PDF版)
俄国文学史 下
1962 北京:作家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中(1979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中
1979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俄国文学史略(1997 PDF版)
俄国文学史略
1997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  俄文版( PDF版)
中国 俄文版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俄国文学史(1979 PDF版)
俄国文学史
1979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俄国文学与中国(1991 PDF版)
俄国文学与中国
199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俄国文艺学史(1987 PDF版)
俄国文艺学史
198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俄国文学史(1986 PDF版)
俄国文学史
1986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中(1959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中
1959 北京:中华书局
俄国哲学史论文集(1957 PDF版)
俄国哲学史论文集
195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