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学史》求取 ⇩

第一编 岭南古代文学3

岭南古代文学概说3

明以前文学25

第一章 岭南文学的萌芽25

第一节 古代神话传说25

第二节 汉代的诗文29

第三节 六朝的文学35

第二章 张九龄38

第一节 张九龄的生平和思想39

第二节 张九龄诗歌的思想内容41

第三节 张九龄诗歌的艺术特色44

第四节 张九龄的散文47

第三章 唐五代诗文50

第一节 邵谒50

第二节 陈陶54

第三节 唐代诗文57

第四节 五代诗歌61

第四章 北宋诗文65

第一节 余靖65

第二节 北宋诗人诗作75

第五章 南宋诗文81

第一节 崔与之81

第二节 李昴英85

第三节 葛长庚92

第四节 南宋其他诗人97

第六章 宋末爱国诗人102

第一节 区仕衡及其他爱国诗人103

第二节 赵必?及宗室诗人109

第三节 东莞籍诸诗人113

第七章 南宋的词122

第一节 崔与之 刘镇 李昴英123

第二节 葛长庚129

第三节 宋末的爱国词人132

第八章 元代的诗文136

第一节 罗蒙正136

第二节 黎伯元139

第三节 元代的诗歌142

第四节 元代的散文147

明代文学152

第一章 明初诗人152

第一节 孙蕡152

第二节 王佐 赵介 李德 黄哲156

第三节 黎贞及其他诗人165

第二章 理学家的诗169

第一节 丘濬170

第二节 陈献章172

第三节 黄佐175

第三章 明中后期诗人179

第一节 欧大任179

第二节 黎民表182

第三节 梁有誉184

第四节 李时行 吴旦186

第五节 区大相189

第四章 明末爱国诗人193

第一节 邝露194

第二节 黎遂球 陈邦彦198

第三节 其他爱国诗人203

第五章 屈大均206

第一节 屈大均的生平和思想206

第二节 屈大均的诗歌213

第三节 屈大均的散文219

第六章 陈恭尹222

第一节 陈恭尹的生平和思想222

第二节 陈恭尹的诗歌226

第三节 陈恭尹的散文230

第七章 明代遗民诗人233

第一节 张穆 王邦畿234

第二节 方外诗人242

第三节 其他遗民诗人248

第八章 明代的词260

第一节 明代的词人词作261

第二节 屈大均的词266

第九章 明代的散文271

第一节 明初的散文271

第二节 明中叶的散文274

第三节 明后期的散文276

第四节 明末的散文282

第十章 明代的戏曲286

第一节 丘濬的剧作287

第二节 韩上桂及其《凌云记》291

清代文学296

第一章 清初诗文296

第一节 程可则297

第二节 方殿元父子302

第三节 仕清诗人312

第四节 布衣诗人320

第五节 其他诗人诗作327

第二章 梁佩兰337

第一节 梁佩兰生平、思想及其诗337

第二节 梁佩兰的文章344

第三章 岭南诗派348

第一节 岭南诗派的形成348

第二节 岭南三家对岭南诗歌的贡献351

第三节 中原等地区对岭南文学的影响356

第四章 廖燕361

第一节 廖燕的生平和思想361

第二节 廖燕的散文365

第三节 廖燕的诗369

第五章 清中叶诗文372

第一节 张锦芳 冯敏昌373

第二节 雍正、乾隆年间的诗人377

第三节 清中叶的散文385

第六章 黎简389

第一节 黎简的生平389

第二节 黎简诗的思想内容390

第三节 黎简诗的艺术成就396

第七章 宋湘405

第一节 宋湘的生平405

第二节 宋湘诗的内容408

第三节 宋湘诗的艺术特色412

第八章 嘉庆、道光间诗文418

第一节 李黼平419

第二节 谭敬昭 黄培芳425

第三节 其他诗人诗作435

第四节 嘉庆、道光间的散文453

第九章 清代的词459

第一节 清初的词459

第二节 清中叶的词463

第三节 吴兰修 仪克中472

第十章 清代的女作家477

第一节 清代的女诗人477

第二节 清代的女词人483

第十一章 清代的小说488

第一节 黄岩及《岭南逸史》489

第二节 《蜃楼志》492

第十二章 清代的戏剧498

第一节 廖燕的杂剧498

第二节 黎简的杂剧501

第三节 梁廷楠的杂剧503

第十三章 清代的文学批评506

第一节 廖燕的文学主张508

第二节 梁廷楠的戏剧理论514

第三节 清代的诗话521

第四节 清代的词学著作525

第二编 岭南近代文学529

岭南近代文学概说529

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时期文学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文542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诗542

第二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文549

第三节 民间反帝歌谣553

第二章 张维屏555

第一节 张维屏的生平、思想556

第二节 张维屏的诗559

第三节 张维屏的文566

第三章 道光、咸丰间的诗文571

第一节 陈澧572

第二节 朱次琦580

第三节 其他诗人诗作586

第四节 道光、咸丰间的散文604

第四章 太平天国诗文608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文学主张608

第二节 洪秀全的诗文614

第三节 洪仁玕的诗文621

第四节 太平天国歌谣627

第五章 道光、咸丰间的词632

第一节 陈澧的词632

第二节 “粤东三家”的词637

第三节 道光、咸丰间其他词人645

维新运动时期文学652

第一章 黄遵宪652

第一节 黄遵宪的生平和思想652

第二节 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656

第三节 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色664

第二章 康有为673

第一节 康有为的生平和思想673

第二节 康有为诗歌的思想内容678

第三节 康有为诗歌的艺术特色684

第四节 康有为的散文687

第三章 梁启超690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和思想691

第二节 梁启超的散文693

第三节 梁启超的诗698

第四章 同治、光绪间的诗文702

第一节 梁鼎芬的诗703

第二节 曾习经的诗708

第三节 其他诗人诗作716

第四节 同治、光绪间的散文728

第五章 同治、光绪间的词735

第一节 梁鼎芬 曾习经735

第二节 潘博 麦孟华 梁启超740

第三节 其他词人词作747

第六章 吴沃尧755

第一节 吴沃尧的生平和思想755

第二节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758

第三节 《九命奇冤》763

第四节 历史小说和写情小说768

第七章 维新派的文学理论772

第一节 黄遵宪的文学思想772

第二节 康有为的文学主张776

第三节 梁启超的文学革命理论778

第四节 吴沃尧的小说理论783

第八章 岭南地方戏曲785

第一节 地方戏曲概说785

第二节 粤剧的源流和发展792

第三节 粤曲及“八大名曲”799

第四节 潮剧、琼剧和广东汉剧801

民主革命时期文学812

第一章 民主革命诗人812

第一节 廖仲恺 朱执信812

第二节 胡汉民及其他诗人816

第三节 其他革命诗人827

第二章 黄节838

第一节 黄节的生平和诗歌838

第二节 黄节诗的艺术成就845

第三章 苏曼殊852

第一节 苏曼殊的生平和思想852

第二节 苏曼殊的诗855

第四章 清末民初的词861

第一节 潘飞声861

第二节 陈洵866

第三节 易孺 叶恭绰870

第四节 其他词人词作874

第五章 清末民初的小说880

第一节 苏曼殊的小说880

第二节 黄小配893

第三节 近代其他小说899

第六章 清末民初的戏曲901

第一节 罗瘿公的戏剧创作902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粤剧903

第三节 民初的粤曲908

第七章 岭南的俗文学912

第一节 竹枝词912

第二节 招子庸与粤讴920

第三节 南音929

第四节 木鱼和龙舟932

附录:岭南古代、近代作家著作要目936

1993《岭南文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永正主编 1993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岭南近代报刊史(1998 PDF版)
岭南近代报刊史
1998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唐代岭南文学与石刻考( PDF版)
唐代岭南文学与石刻考
北京岭南文物志(1954 PDF版)
北京岭南文物志
1954
百姓购房指南(1999 PDF版)
百姓购房指南
1999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岭南散文八十篇(1985 PDF版)
岭南散文八十篇
1985 广州:花城出版社
岭南思想史(1993 PDF版)
岭南思想史
1993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岭南史地论集(1994 PDF版)
岭南史地论集
1994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岭南文化(1998 PDF版)
岭南文化
1998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岭南书法史(1994 PDF版)
岭南书法史
1994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岭南文化(1993 PDF版)
岭南文化
1993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岭南史地与民俗(1994 PDF版)
岭南史地与民俗
1994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1996 PDF版)
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
1996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岭南春(1979 PDF版)
岭南春
1979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岭南学报  1(1999 PDF版)
岭南学报 1
1999 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
岭峤春秋  岭南文化论集  3(1996 PDF版)
岭峤春秋 岭南文化论集 3
1996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