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理学 世界农业的构造地带与经营形式》求取 ⇩

第一章 作为科学的农业地理学1

第一节 科学的一般性质1

第二节 定义1

第五节 农业地理学先行者的功绩2

第三节 农业地理学的任务和意义2

第四节 农业地理学的工作方法2

第二章 世界农业地域的气候带及其最重要的农业地理特征5

一、热带雨林气候7

第一节 热带多雨气候7

中译本序7

二、潮湿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8

原书第一版前言9

三、热带高原气候9

第二节 干旱气候10

一、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10

原书第二版前言11

二、热带灌丛稀树草原气候11

三、大草原气候12

四、半荒漠气候12

一、亚热带夏季干旱气候13

第三节 湿润的暖温带气候13

导言: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论13

二、亚热带夏季温暖气候14

三、海洋性夏季凉爽气候14

第四节 湿润的寒温带气候15

一、大陆性夏季温暖气候15

二、大陆性夏季凉爽气候15

三、副北极气候15

第三章 世界农业区域的限界17

第一节 当前的问题是扩大世界农业区域17

一、纬度限界19

第二节 农业经营的生态环境限界19

二、高度限界22

三、干旱限界26

四、湿润限界31

五、土壤限界32

六、坡度限界32

七、不利的坡向33

第三节 农场经营的经济限界34

一、居住地限界和工业限界34

二、交通限界34

三、商业化限界36

一、机械技术进步的因素37

第四节 在经济增长中限界的推移37

二、生物技术进步的因素38

三、经济增长的综合因素40

第五节 未来世界农业区域的扩大和缩小40

第六节 结论43

第四章 农业企业是农业的基础45

第一节 农业企业联合生产的原因46

一、劳动平衡46

二、轮作制47

三、肥料平衡50

四、饲料平衡51

五、自给51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出现地区差异的原因52

一、自然生产地52

二、人口密度、教育水平和农场领导人的素质54

三、经营规模55

六、风险平衡57

四、农业企业的交通位置59

五、各种力量竞争中对耕地的多种经营61

一、价格-成本关系的变化62

三、在世代交替中人、土地、食物关系的变化62

第三节 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变化的原因62

二、技术进步65

第五章 农业区域单位的分类范畴69

第一节 农业的经营形式69

一、采集制70

二、草地制71

三、耕作制度74

四、多年生农作物栽培制78

第二节 农业制度80

一、部落和宗族农业制度80

三、家庭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农业制度81

二、封建主义的农业制度81

四、资本主义的农业制度82

五、集体主义的农业制度82

第三节 区域划分84

第四节 农业区域85

第六章 潮湿热带的农业地理87

第一节 雨田耕作区91

一、处于传统农业与进步农业之间的迁移农业91

二、草田轮作制(与亚热带的经营形式相比较)100

三、永久性的雨田耕作103

第二节 灌溉耕作区107

一、农田灌溉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108

二、灌溉方法的地理比较109

三、作为农田灌溉作物代表的水稻栽培110

第三节 以栽培木本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114

一、企业的经营特征和地理分布114

二、最重要的木本经济作物及其生产地117

三、农民经营,还是种植园经营?118

第七章 干旱地区的农业地理124

第一节 粗放的放牧经济区127

一、牧人游牧地带128

二、定居的粗放放牧经济区133

三、饲料季节平衡是核心问题139

四、野兽与家畜的竞争148

第二节 旱作农业区150

一、小麦-休闲制151

二、谷子-花生制156

三、旱作农业的其它形式158

第三节 天然牧场与旱地农业结合的区域160

一、风险因素是联合生产的障碍160

二、以非洲的纳米比亚为例160

三、由于经济和生态的变异而引起的变化161

第四节 灌溉农业区域162

一、一般特征162

二、亚热带干旱地带的甘蔗-甜菜栽培区(以胡泽斯坦模式为例)168

一、一般特征173

第五节 多年生作物栽培占优势的地区173

二、以西班牙橄榄树栽培为例175

第六节 干旱区内大区域的划分(以澳大利亚为例)177

一、自然区的划分177

二、农业地带178

三、水利开发规划181

第八章 温带的农业地理182

第一节 西欧的农业地理182

一、生产地的分布特点183

二、农业区域的划法和统计说明190

三、轮作区域193

四、土地利用区域198

五、养畜业区域205

六、综合农业区域(按照农场经营形式)209

七、结束语214

第二节 北美洲的农业地理214

一、美国农业生产地的特征214

二、牛奶业区218

三、玉米种植区218

四、多种经营的农业区220

五、棉花区220

六、小麦种植区221

七、粗放的牧场经营区222

八、以栽培水果和蔬菜为主的沿海农业区223

九、专业农场的手工业性的牲畜生产区225

十、因素组合中的区域性差异226

第三节 苏联等国家的农业地理229

一、农产品生产地域分布的特点229

二、作为景观构成标志的社会主义大企业230

三、农产品生产地合理化问题231

四、社会主义化的发展阶段231

五、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区域的农业区236

六、苏联的农业区238

第九章 在经济发展中世界农业区域结构的变化243

第一节 发展的推动力243

一、人口增长243

二、世界粮食问题248

第二节 要素组合的变动268

一、人口稀少国家的要素费用和要素组合269

二、人口稠密国家的要素费用和要素组合272

三、受发展趋势影响程度的差异性273

四、生产技术和能源经济的阶段275

五、农业生产规模的发展趋势285

一、发展初期的单一化农业经营290

第三节 生产计划的多样化和专业化290

二、工业化时期以前的多样化趋向291

三、工业化时期的专业化趋向292

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经营阶段293

第四节 德国农业为适应非宗教化过程而进行的改革296

一、人口稀少农业国的农业(直到18世纪末叶)296

二、人口稠密国家的农业(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296

三、农业-工业国时代的农业(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297

四、工业-农业国时代的农业(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298

五、工业国时代的农业(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起)300

六、回顾306

第五节 在特定气候带内农业景观的变化308

一、热带雨林气候309

二、潮湿热带稀树草原气候310

三、干旱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和大草原气候310

四、热带多刺灌丛稀树草原气候和干旱草原气候313

五、夏季凉爽的海洋性气候313

六、夏季凉爽的大陆性气候315

展望:Fr.艾瑞保在《农业地理学》中所阐明的农业进化论316

缩写词319

用语解释320

国际度量衡折算326

参考文献330

1991《农业地理学 世界农业的构造地带与经营形式》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德)安德烈埃(Andreae,B.)著;刘西平等译 1991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