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初编》求取 ⇩

目 录第一篇 中兽医理论基础第一章 阴阳和五行1

第一节 阴阳的概念2

一、阴阳的含义2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2

第二节 阴阳在祖国兽医学上的应用3

一、阴阳在生理方面的应用3

二、阴阳在病理方面的应用4

三、阴阳在辨证和治疗方面的应用5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7

第三节 五行及其应用7

二、五行在祖国兽医学上的应用10

第二章 脏象12

第一节 脏腑概述12

第二节 脏腑功能15

一、心与小肠15

二、肝与胆17

三、脾与胃20

四、肺与大肠23

五、肾与膀胱25

附:心包与三焦28

第三节 经 络29

一、经络的主要内容和分布概况30

二、经络的作用31

第四节 气血津液31

一、气32

二、血33

三、津液33

第三章 病 因36

第一节 内 伤37

一、饥饱之伤38

二、劳役之伤39

第二节 外 感40

一、六淫42

二、疫疠45

第三节 外伤及其他致病因素46

第二篇 中药与方剂第一章 中 药49

一、概说49

二、中药的性能49

三、中药的用法52

第一节 解表药56

一、辛温解表药56

麻黄(附:麻黄根)、桂枝、细辛、荆芥、紫苏、防风、白芷、辛荑、葱白、生姜二、辛凉解表药60

柴胡、葛根、升麻、薄荷、牛蒡子、蔓荆子、豆豉、桑叶第二节 泻下药63

一、攻下药63

大黄、朴硝(附:元明粉)、巴豆、鼠粪、番泻叶二、润下药66

火麻仁、郁李仁、麻油(附:胡麻仁)、猪胆汁、蜂蜜三、峻下逐水药67

大戟、甘遂、芫花、牵牛、续随子第三节 渗湿利水药69

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附:车前草)、木通、防己、薏苡仁、滑石、通草、灯芯草、瞿麦、篇蓄、石苇、地肤子、金钱草、海金沙、淡竹叶、赤小豆第四节 清热药76

一、清热降火药76

石膏、知母、玄参、栀子、芦根、夏枯草、茶叶二、清热燥湿药79

黄连(附:胡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茵陈蒿、苦参、秦皮三、清热解毒药82

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黄药子、白药子、青黛、射干、山豆根、白蔹、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附:板蓝根)、鱼腥草、穿心连、马齿苋、荔枝草、半边莲、地锦、鸭跖草、蚯蚓、绿豆四、清热凉血药88

生地黄(附:干地黄)、牡丹皮、地骨皮、白头翁、紫草、白茅根(附:白茅花)、食盐五、清热祛暑药91

香薷、藿香、白扁豆(附:扁豆衣)、佩兰、青蒿六、清肝明目药92

决明子、青葙子、谷精草、木贼草、菊花(附:野菊花)、刺蒺藜、密蒙花第五节 祛寒药95

附子(附:乌头)、干姜(附:炮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茴香(附:八角茴香)、艾叶、草果、高良姜、荜澄茄、灶心土、草豆蔻第六节 祛风湿药100

羌活、独活、苍术、秦艽、五加皮、威灵仙、桑寄生、木瓜、乌梢蛇(附:白花蛇、蛇蜕)、藁木、伸筋草、苍耳子(附:苍耳草)第七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105

一、清化热痰药105

贝母、瓜蒌(附:天花粉)、桑白皮、天竹黄、昆布、海藻二、温化寒痰药108

半夏、天南星(附:胆南星)、白芥子、白附子三、止咳平喘药109

杏仁、桔梗、前胡、紫菀、百部、马兜铃(附:青木香、天仙藤)、款冬花、旋复花、葶苈子、苏子、莱菔子(附:萝卜)、枇杷叶、白果、白前第八节 理气药114

一、行血药118

香附、木香、青皮、陈皮(附:橘核)、枳实(附:枳壳)、厚朴、砂仁、乌药、大腹皮、薤白第九节 理血药118

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郁金、蒲黄、乳香、没药、荆三棱、蓬莪术、牛膝(附:土牛膝)、红花、桃仁、益母草(附:茺蔚子)、血竭、自然铜、王不留行、穿山甲、地鳖虫、马鞭草、苏木、五灵脂、泽兰、石打穿、酒、醋二、止血药126

参三七、仙鹤草、白芨、侧柏叶、槐花(附:槐角)、地榆、藕节(附:荷叶、荷梗)、血余、乌贼骨、大蓟(附:小蓟)、茜草第十节 补养药130

一、补气药131

党参(附:明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二、助阳药133

肉苁蓉、杜仲、续断、骨碎补、补骨脂、益智仁、胡芦巴、巴戟天、菟丝子、蛤蚧三、补血药136

当归、熟地、何首乌、白芍、阿胶、紫河车四、养阴药138

天门冬、麦门冬、沙参、百合、石斛、枸杞子、女贞子、玉竹、龟板、鳖甲第十一节 消导药142

山楂、麦芽、谷芽、建曲、鸡内金、酒曲第十二节 固涩药144

一、涩肠止泻药145

诃子、肉豆蔻、乌梅、百草霜、禹余粮、养麦、芡实、椿根白皮(附:椿树叶、风眼草)、五倍子、赤石脂二、敛汗涩精药148

浮小麦、牡蛎、五味子、山茱萸、龙骨(附:龙齿)、金樱子、桑螵蛸、复盆子第十三节 安神熄风开窍药151

一、安神定心药151

柏子仁、酸枣仁、远志、朱砂二、平肝熄风药152

钩藤、天麻、白僵蚕、蝉蜕、全蝎、蜈蚣、石决明三、开窍药155

麝香、菖蒲、冰片、皂角(附:皂角刺)第十四节 驱虫药157

槟榔、鹤虱、贯众、使君子、川楝子(附:苦楝子、苦楝根皮)、雷丸、石榴皮、南瓜子第十五节 外用药160

硫磺、雄黄、轻粉、石灰、蟾酥、儿茶、明矾、硼砂、大蒜、蛇床子、砒石(附:砒霜)、樟脑、硇砂、炉甘石第二章 方剂166

一、方剂的组成和变化166

二、剂型及其应用167

第一节 解表剂168

一、辛温解表方168

桂枝汤、荆防败毒散、香苏散、葱豉汤二、辛凉解表方170

麻杏石甘汤、桑菊饮、银翘散第二节 泻下法171

一、攻下方171

大承气汤、续随散二、润下方172

麻仁丸三、攻补兼施方172

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第三节 表里之剂173

厚朴七物汤、石膏汤、葛根芩连汤、润肺散第四节 清热剂174

一、清气泻火方174

白虎汤、朱砂散、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肺散、苇茎汤、芍药汤二、清热解毒方177

黄连解毒汤、消黄散、五味消毒饮、白头翁汤、辛荑散、普济消毒散、清瘟败毒饮三、清热凉血方179

清营汤四、清热祛暑方180

香薷散、清暑香薷汤、香薷饮五、清肝明目方181

青葙子散、栀子胜奇散、地黄散六、和解少热方182

小柴胡汤第五节 祛风剂182

一、疏散外风方182

独活寄生汤、天麻散、千金散、牵正散、五参散二、平熄内风方184

羊角钩藤汤、大定风珠第六节 温里剂185

一、回阳救逆方185

四逆汤、参附汤二、温中散寒方186

理中汤、橘皮散、健脾散、四神丸第七节 祛湿剂187

一、化湿方187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实脾饮二、利湿方189

五苓散、滑石散、八正散、茵陈蒿汤第八节 理气剂190

丁香散、苏子降气汤、加减益胃散、降气散第九节 理血剂191

一、活血祛瘀方191

红花散、当归散、跛行散二、止血方192

槐花散、秦艽散、十灰散第十节 补益剂193

一、补气方193

四味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二、补血方195

四物汤、归脾汤三、补阴方195

六味地黄丸、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五汁饮四、补阳方197

肾气丸、巴戟散、荜澄茄散、阳和汤第十一节 消导剂198

曲蘖散、保和丸、健脾丸、木香槟榔丸第十二节 祛痰止咳平喘剂199

二陈汤、半夏散、止嗽散、杏苏散、清燥救肺汤、贝母散、蛤蚧散第十三节 固涩剂202

乌梅散、养脏汤、牡蛎散第十四节 胎产剂203

白术散、生化汤第十五节 外用方203

豆醋消黄散、雄黄散、脱腐生肌散、阴毒内消散附:备用方剂(内服方和外用方)205

第三篇 针灸和新医疗法第一章 针灸概说211

第一节 针术211

一、针刺工具211

二、针术的临症操作216

第二节 炙术222

一、艾灸223

二、麦麸灸224

三、火烙灸225

四、火鞍灸226

第三节 取穴治病方法226

一、取穴法226

二、针灸注意事项229

三、意外事故的处理230

第二章 家畜针灸穴位及其应用232

第一节 马的穴位及其应用232

一、头部穴位及其应用232

二、颈部穴位及其应用239

三、前肢穴位及其应用240

四、躯干部穴位及其应用247

五、后肢穴位及其应用254

六、尾部穴位及其应用260

第二节 牛的穴位及其应用271

一、头颈部穴位及其应用271

二、前肢穴位及其应用276

三、躯干部穴位及其应用279

四、后肢穴位及其应用284

五、尾部穴位及其应用287

一、头颈部穴位及其应用294

第三节 猪的穴位及其应用294

二、躯干部穴位及其应用297

三、前后肢穴位及其应用300

四、尾部穴位及其应用302

第三章 新医疗法307

第一节 新针疗法307

第二节 水针疗法307

第三节 穴位注射疗法309

第四节 穴位埋线疗法309

一、捶结术310

第五节 结症疗法310

二、针结术312

三、电针针结术313

第六节 针刺麻醉314

第四篇 家 畜 诊 疗第一章 家畜诊疗总论321

第一节 诊法321

一、问诊321

二、望诊324

三、闻诊332

四、切诊332

第二节 辨证纲要336

一、虚实337

二、寒热342

三、表里346

四、阴阳348

第三节 治疗概述350

一、中兽医治疗疾病的特点350

二、常用治疗方法355

附:正治和反治363

第一节 牛病365

气臌胀365

第二章 内科365

宿草不转367

脾胃虚弱369

百叶干370

翻胃吐草371

草噎和食噎373

泄泻375

痢疾377

大便闭结379

便血381

脱肛383

鼻衄384

喉风385

感冒386

啌嗽388

气喘389

肺热391

肺癀392

肺痈393

劳伤肺气395

舌疮395

木舌396

中暑398

心风狂399

脑中癀400

牛眼结膜外翻401

牛眼虫病402

幼畜惊风403

尿闭405

尿血407

砂石淋409

胎动411

难产412

子宫脱414

胎衣不下416

产后虚弱417

产后痉病418

产后恶露不尽419

赤白带下420

缺乳421

流行性感冒423

豆疯424

中毒425

胃寒432

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机氯农药中毒、棉籽饼中毒、蓖麻中毒、黑斑病山芋中毒、高粱幼苗中毒第二节 马病432

胃热433

结症434

大肚结438

冷痛439

肠臌气441

肠癀441

宿水停脐443

新驹奶泻444

胎粪难下445

肺寒吐沫446

肺风毛燥447

脑颡癀448

胡骨把胯449

心热风邪450

黑汗风451

多汗症452

黄疸病453

内障眼454

外障眼456

骨眼风457

肾虚腿肿458

垂缕不收458

破伤风459

项脊吝461

歪嘴风462

混睛虫462

难孕症463

胎气464

霉玉米中毒465

第三节 猪病466

流行性感冒466

仔猪下痢467

水肿病469

传染性胃肠炎470

消化不良471

胃肠炎472

便 秘473

肺 炎474

麻腿风475

僵 猪475

脱 肛476

子宫脱477

产后缺奶478

产后瘫痪479

湿 疹480

疥 癞481

虱 病481

蛔虫病482

亚硝酸盐中毒483

食盐中毒484

赤霉饲料中毒485

第一节 家畜的保定486

第三章 外科486

一、马的保定法487

二、牛的保定法494

三、保定时注意事项497

附:小牛扎鼻术497

第二节 消毒和手术499

一、消毒499

二、手术501

第三节 疮、癀、疔、毒505

肩痈507

一、疮507

背疮508

膝花疮509

二、癀510

束颡癀510

偏次癀511

膁癀513

奶癀513

膝癀515

胸癀515

锁口癀516

遍身癀517

外肾癀518

三、疔519

肚底癀519

四、肿毒521

阴毒521

阳毒522

肝毒523

第四节 外伤523

一、损伤523

二、咬伤524

三、烫火伤525

毒蛇咬伤525

四、疥癣病527

五、脱臼528

六、骨折530

第五节 跛症532

一、跛行诊断532

二、跛行区别诊断534

三、常见跛行536

胸膊痛536

脾痛(风湿症)537

前膊闪伤539

夹气痛540

腰胯痛540

冷拖杆542

五攒痛543

膀臂麻痹症544

漏蹄545

风蹄547

蹄伤547

败血凝蹄548

一、阉割的目的549

第六节 家畜的阉割549

滚蹄549

二、阉割的年龄550

三、阉割的季节550

四、阉割的工具551

五、牛、马的阉割术553

六、猪的阉割术558

七、羊的阉割术562

八、鸡的阉割术563

九、隐睾和阴囊疝的阉割术565

十、术后护理566

1975《中兽医学初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主编 1975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兽医学(1959 PDF版)
中兽医学
1959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兽医学( PDF版)
兽医学
兽医针灸学  初稿(1959 PDF版)
兽医针灸学 初稿
1959
中兽医学(1975 PDF版)
中兽医学
1975
中兽医验方汇编( PDF版)
中兽医验方汇编
湖北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处
中兽医学(1979 PDF版)
中兽医学
1979 北京:农业出版社
兽医学(1991 PDF版)
兽医学
1991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中兽医学史简编(1993 PDF版)
中兽医学史简编
1993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兽医学(1961 PDF版)
中兽医学
1961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兽医诊断学(1958 PDF版)
中兽医诊断学
195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兽医学(1989.05 PDF版)
兽医学
1989.05 北京市:农业出版社
兽医中药学(1959 PDF版)
兽医中药学
1959 北京:农业出版社
兽医学(1980 PDF版)
兽医学
1980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兽医学  下(1979 PDF版)
中兽医学 下
1979 北京:农业出版社
兽医学(1961 PDF版)
兽医学
1961 北京: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