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晚二叠世理论米氏周期、频率及其频率比值[5, 17-18]》

《表1 晚二叠世理论米氏周期、频率及其频率比值[5, 17-18]》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黔西上二叠统长兴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对比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各井A、B、C、D和E的峰值频率之间的比率关系与理论轨道周期之间的频率比相近,均表现出相同的旋回性特征,说明它们受到同一外部机制的驱动,而非一些随机噪声的影响[22]。其中,B与A的频率比在2.61~2.81之间,与对应的米氏周期频率比2.73的误差不超过4.40%;C与B的频率比为1.25~1.34,与对应的米氏周期频率比1.26的误差不超过6.35%;D与C的频率比为1.59~1.70,与对应的米氏周期频率比1.68的误差不超过5.36%;E与D的频率比为1.17~1.21,与对应的米氏周期频率比1.20的误差不超过2.5%。综合分析,各比值均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10%)[13],说明黔西长兴组地层很好地保存了米氏旋回信息,认为厚度为4.59~5.73 m的旋回与123.0 ka的偏心率周期相对应,厚度为1.76~2.15 m和1.37~1.61 m的旋回分别与45.0 ka和35.6 ka的斜率周期相对应,厚度为0.80~0.98 m和0.66~0.84 m的旋回分别与21.2 ka和17.7 ka的岁差周期相对应(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