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混合所有制政策变迁———所有制结构》

《表1 混合所有制政策变迁———所有制结构》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实践与理论演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中国共产党及中央政府历次会议内容整理。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围绕这一路径的政策实践在致力于打破公有制经济一元格局的同时,还要对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严格界线进行调整。(5)这一调整过程在十五大首次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内涵之前历经了数次重要政策聚焦和思想汇集。首先,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是推动变革的起点所在。(6)198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明确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并指明了个体经济的数量界限。(7)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改革采取了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进行增量改革的战略。这一战略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使民营经济得以从下而上地成长起来,并且日益发展壮大。(8)其次,在十一届六中全会给予个体经济正式地位后,以之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的角色和作用逐步明确,这一思想的凝结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历史上看,党中央先在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充分认识个体经济的补充作用,之后则在十三大进一步厘清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性质及其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以个体经济为出发点将多种所有制经济都纳入了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的框架之中。随后的十四大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实践的重要节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得以明确。之后多年的顶层设计即是围绕这一思路不断进行政策制定和调适的(参见表1)。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进入了快速推进的阶段,其宏观层面标志性的政策实践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明确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其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将影响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面的制度设计;二是确立监管核心思路,即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重大突破,这为国有资本实现在宏观层面的优胜劣汰和优化调整带来了积极影响;三是以推动垄断领域的改革进程为核心逐步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军工、民航、铁路等领域的试点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多的利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