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表4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玉米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4可知,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影响显著,行距配置对产量构成和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构成和产量影响的互作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与D1相比,D2穗粒数降低了20.08%,产量提高21.74%,表明D1密度单株优势主要建立在穗粒数上,玉米具有更大的生长空间,更有利于单株的生长发育,而D2密度优势主要建立在群体数量上,具有更大的群体效应以弥补单株的不足。D1密度下等行距处理穗粒数和产量随行距缩小显著增加,等行距处理“100+100”“80+80”较相应的宽窄行“150+50”“110+50”在穗粒数上显著增加,而“60+60”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高出7.66%(“100+100”)、10.14%(“150+50”)、7.21%(“80+80”)和9.72%(“110+50”)。D2密度下等行距之间无明显规律性,而等行距处理“80+80”较相应的宽窄行“110+50”穗粒数均降低,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110+50”的配置下产量最高,较“150+50”和“80+80”配置显著提高4.75%和6.01%,而与“100+100”和“60+60”配置差异不显著。可见,低密度下更有利于各产量构成因素建成,高密度有利用产量的提升,同时,低密度下等行距较相应的宽窄行更有利于穗粒数及产量的建成,且等行距下行距越小越有利用各指标与产量的提升。高密度下,适宜的宽窄行较等行距在穗粒数及产量上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