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CBA:16场比赛最后两分钟进攻形式对比分析》

《表2 CBA:16场比赛最后两分钟进攻形式对比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7—2018赛季NBA与CBA联赛最后两分钟进攻特征分析——基于半决赛和总决赛16场比赛的统计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郑尚武等认为进攻战术体系是由包含“个人进攻战术行动”和“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基础层面内容与包含“快攻”、“强攻”、“固定配合进攻”、“机动配合进攻”等具有特定表现意义的战术形式表现层面构成[4]。NBA进攻战术是在教练员理念指导下组合球员阵容、设定战术原则和战术方法及变化,这几个要素组合到一起构成的[5]。NBA的战术更贴近于实战,而中国的战术略显刻板,变化较少,虽然使用频率较高,但效果有待加强。通过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NBA还是CBA,落后队的个人进攻数量都是最多的,分别为63次和55次。在比赛最后时刻落后队在快速反击或快速控球到前场时就要在外线快速出手,其比赛情境不允许任何队员长时间控球或配合寻求所谓的“最佳出手机会”,因此出现了个人单打比例偏高的情况。但需要指出的是,落后队个人进攻案例中,并非个人篮下背身强打,而是在单人控球到前场后,直接3分出手,或者是明星球员吸引防守后,其他队员出现空位接球之后,直接个人进攻。在局部配合上,NBA和CBA也呈现一致性,掩护配合所占比例最高,在基础战术使用上,CBA落后队使用次数为61次,而领先队使用次数83次,相差较大。在落后情况下一般较为着急,从而不使用配合只通过自己来完成进攻。而NBA中落后队使用基础战术配合的次数为44次,领先队使用基础战术配合的次数为47次,两者相差并不大,说明不管是领先还是落后,可以通过快速进攻增加进攻次数,但是基础战术配合的使用并不会大幅度减少。当然二者一致性还是领先队使用频率更高,因为领先队要控制时间,落后队可以通过快速基础战术配合既保证时间短又保证创造良好得分机会,这一点CBA比赛中可以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