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普惠金融对城市就业的异质性分析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

《表4 普惠金融对城市就业的异质性分析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普惠金融对中国城市就业的影响——基于地区、产业和城市经济规模异质性的考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依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最为显著,且逐渐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形的产业结构。同时,劳动力呈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那么,普惠金融发展对城市就业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产业异质性?表4展示了普惠金融对三次产业的回归结果,豪斯曼检验的结果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固定效应与解释变量独立的原假设,因而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考察。就核心解释变量而言,普惠金融发展对三次产业就业的系数均为正,但显著性与系数值的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而言,普惠金融的发展在1%的水平上显著促进了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且系数值最大;在10%的水平上显著促进了第二产业就业的增加,系数值有所减小;此外,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第一产业就业的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普惠金融对第二、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很好地印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所阐述的劳动力转移趋势。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安置成本低、就业容量大等特点,因此一直是就业的主力军,但是以小微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金融抑制的环境中面临着较大的融资约束,严重制约了其发展,而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降低融资门槛,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增加。目前,普惠金融对第一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这与当前阶段农村地区仍面临较大的金融抑制有关。虽然金融对于“三农”的支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金融仍存在金融机构覆盖低、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的特征;且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仍存在吸收存款外流至城市的现象,金融权力的分配并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普惠金融对第一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从控制变量来看,人口数量的增加显著促进了第三产业就业的增长,而对第一、二产业的就业无明显作用;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增加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促进了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增加,而对第一产业就业无明显作用;财政支出水平的增加对第二产业就业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第一及第三产业就业无明显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不利于第一产业就业的增长,对第二产业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作用不明显;消费水平的增加对第三产业就业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第一及第二产业就业的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