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各组不同时间节点SBP的比较 (, n=6) mm Hg》

《表1 各组不同时间节点SBP的比较 (, n=6) mm Hg》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氧化应激探讨针刺人迎穴的降压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P<0.05;与相同时间节点毫针组对比,△P<0.05

见表1、表2。干预前模型组与空白组SBP、DBP对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模型成立;模型组与毫针组、电针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存在可比性。2周后电针组SBP、DBP均较干预前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针组SBP、DBP虽亦有下降,但与干预前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组降压效果起效更快。4周后电针组和毫针组的SBP、DBP与干预前对比,均可见明显下降,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电针组SBP较毫针组下降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