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哈佛未刊版》与“哈佛微缩版”之比较:杂项系列》

《表4《哈佛未刊版》与“哈佛微缩版”之比较:杂项系列》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1949年以来国内海关资料研究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Documents Illustrative of the Origin,Development,and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Vol.7,pp.391-409.※※台北“中央”研究院图书馆藏,馆藏卷号ME5569-5679。

当费正清继承马士、魏尔特重视海关资料的学术传统在20世纪70-90年代初期致力于“赫德工程”之后,一场意外使欧美学界再度于2000年后掀起新一波集中性、系统性、大量地整理、编纂、公开发行海关资料的浪潮,这就是372卷的“China and the West”微缩胶卷。“China and the West”是剑桥大学的方德万(Hans van de Ven)与布里斯托大学的毕可思(Robert Bickers)共同合作,协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档馆)整理该馆所藏56000多宗海关资料而成。(16)从“China and the West”收录的两项内容来看,明显可见方德万与毕可思两人重视对海关资料的整体性理解。第一项内容是完整地选取自晚清时期起,经民国的北京政府、南京政府、抗战等时期,最后直到战后时期的总税务司通令。通令是海关总署直达地方海关的统一性指示,可以说提供了整体理解的主脉络或经纬。第二项内容是兼顾地域的平衡性,分别选取华南的潮海关、长江下游的江海关、长江中游的江汉关与东北的滨江关的半官性函件。半官性函件是地方海关税务司每两周与总税务司的通信,它比通令更多地能具体而微地呈现海关的地方性视角。因此,虽然“China and the West”仅收录二档馆藏全部56000多宗海关资料里的710宗,但同时着眼中央、地方海关的视角,注重呈现不同地域的主体性,并且伴随整理而展开的“四项重点工程”,显然促使欧美学界对海关资料的整体理解又比费正清时代更往前迈进。或因这波新浪潮的影响,原本“英国收藏中国旧海关数据最多的单位之一”:伦敦大学的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African Studies,SOAS),(17)经由Adam Matthew Digital出版社的制作,将该单位所藏海关重要职员,例如:赫德、包腊(E.C.M.Bowra)、包罗(C.A.V.Bowra)、安格联(F.A.Aglen)及梅乐和等大量个人文件进行电子化后,收录于“China:Trade,Politics and Culture,1793-1980”数据库。透过网络快速分类、检索的新快捷方式,无疑有助于“China and the West”的新海关资料与亚非学院、“哈佛微缩版”等旧海关资料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