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黑颈长尾雉夜栖地因子矩阵转换》

《表5 黑颈长尾雉夜栖地因子矩阵转换》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贵州黑颈长尾雉对夜栖地的选择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表5可知,第1主成分特征值为4.099,贡献率为21.572%,载荷系数绝对值较大的是栖树高度、栖树胸径以及距水源距离,这些因子与夜栖树和水源有关,命名为栖树因素和水源因素;第2主成分特征值为3.992,贡献率为21.011%,载荷系数绝对值较大的是栖枝高度、栖枝直径、栖枝长度以及栖枝上方盖度,这些因子与栖枝和上方隐蔽性有关,命名为栖枝因素和上方隐蔽性因素;第3主成分特征值为2.846,贡献率为14.979%,载荷系数绝对值较大的是距林缘距离、距林间小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这些因子与干扰因素有关,命名为干扰因素;第4主成分特征值为2.287,贡献率为12.039%,载荷系数绝对值较大的是海拔、坡位、坡度、坡向,这些因子与地理特征有关,命名为地理性因素;第5主成分特征值为2.210,贡献率为11.630%,载荷系数绝对值较大的是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这些因子与地面安全性有关,命名为地面安全性因素;第6主成分特征值为1.976,贡献率为10.398%,载荷系数绝对值较大的是落叶层盖度,该因子与食物有关,命名为食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