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年际变动》

《表2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年际变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及近岸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及长周期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无调查数据。―‖means no survey data.

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群落中的优势种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个体较小的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动物逐步取代了原先个体大且经济价值高的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表2,图3)。1996年,优势种为较大型的甲壳动物如日本大眼蟹、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豆形拳蟹(Pyrhila pisum)等,以及双壳类如文蛤(Meretrix meretrix)、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等;2005–2008年,双壳类在数量和生物量上均占明显优势,形成以光滑河蓝蛤和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为优势种的群落。2010年,多毛类日本刺沙蚕等占据优势地位,但同时光滑河蓝蛤、彩虹明樱蛤、四角蛤蜊等双壳类物种的优势地位有所增加。至2016年本次调查,小型的丝异蚓虫和日本刺沙蚕都成为优势种,在2017年大蜾蠃蜚和彩虹明樱蛤也成为优势种。对比20世纪90年代的个体较大经济价值高的优势种,目前群落优势种多为个体小且经济价值较低的物种,反映了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动物小型化、低值化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