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酸胁迫时间下原始菌株和进化菌株的胞内ATP含量和H+-ATPase活性》

《表1 不同酸胁迫时间下原始菌株和进化菌株的胞内ATP含量和H+-ATPase活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适应性进化提高淀粉酶产色链霉菌T17自发酸胁迫抗性的生理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胞内ATP含量和H+-ATPase活性在维持pHi值稳定方面发挥最重要的作用,H+-ATPase主要通过消耗ATP将胞内H+排出胞外[6]。如表1所示,在第0小时,原始菌株和进化菌株的胞内ATP含量和H+-ATPase活性没有明显区别;第48小时,与原始菌株相比,进化菌株始终保持较高的胞内ATP含量和H+-ATPase活性:其中,进化菌株AE44、AE51、AE56的胞内ATP含量是原始菌株T17的1.7倍以上,H+-ATPase活性分别比原始菌株提高79.87%、85.53%和100.63%。因此,在自发酸胁迫条件下,进化菌株始终比原始菌株保持较高的胞内ATP含量和H+-ATPase活性,从而能有效地将胞内H+泵出胞外,维持pHi值的稳定,提高菌株在酸胁迫环境下的存活率。此外,Yamanaka等[19]的研究表明,ε-PL合成酶作用的发挥需要消耗大量的ATP;自发酸胁迫条件下,进化菌株胞内ATP含量更高,这也为ε-PL合成酶提供更多的能量,有利于ε-PL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