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郭嵩焘、陈兰彬日记概况》

《表4 郭嵩焘、陈兰彬日记概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代外交两巨星——郭嵩焘与陈兰彬比较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郭嵩焘之《使西纪程》,思想开放,言论偏激,敢于直言西中文化之优劣,对于西方器用的肯定评价颇多,亦有许多对西方制度的赞颂之词,“彬彬然见礼让之行焉,粗知彼土富强之基非苟然也”。(2)“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非民主之国,则势有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主兼主国政故也。”(3)“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4)这些言论和观点在思想文化依然比较保守的清代官场,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翰林院编修何金寿读过日记,直接上疏弹劾郭嵩焘,指斥郭氏“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了平息保守官员的议论,慈禧太后一改郭嵩焘出使觐见时的态度,谕旨严厉申斥郭嵩焘,并下令毁弃《使西纪程》模板,禁止流传。李慈铭在该年日记中也记录了此事:“(光绪三年六月十八日)阅郭嵩焘侍郎《使西纪程》……记道里所见,极意夸饰,大率谓其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迨此书出,而通商衙门为之刊行,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于是湖北人何金寿以编修为日讲官,出疏严劾之,有诏毁板,而流布已广矣。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5)郭嵩焘在多年后致函李鸿章提及此事说道:“初议至西洋,每月当成日记一册,呈达总署,可以讨论西洋事宜,竭所知为之。得何金寿一参,一切蠲弃,不复编录,此却可惜耳。”(1)此事对其他使臣日记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郭氏之后不再向总理衙门递交日记。陈兰彬和何如璋的日记大多是关于“西器”、军事要塞、风土人情的详细描述,西方制度大多是简述,而不发议论,文字明显谨慎隐晦。陈兰彬汇集了使团人员日记,择其精华,故日记并无日常生活记录:“数月来缀述寥寥,因取陈郎中嵩良、曾主事耀南、陈丞善言、蔡丞锡勇数人所散记,合并参订,存兹崖略,固多疏漏,仍不敢谓中无舛讹也。”(2)诚然,陈兰彬虽然是“首次”出使,却是“故地重游”(1872年曾率幼童留美),西方政教对其不再是奇闻;对异国文明,不再惊诧!而是瞩目最摩登的事物,比如电话;朝廷亟须关注的信息,比如各地经济、军事情报;华侨境遇、风土人情、矿产,以及邮局、铁路、机器、农业、军械等前沿技术。薛福成曾在光绪十六年三月十三日的日记中提及郭嵩焘之事,并询问陈兰彬和黎庶昌,获得两人的肯定,“昔郭筠仙侍郎,每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至为清议之士所诋排,余亦稍讶其言之过当。以询之陈荔秋中丞、黎莼斋观察,皆谓其说不诬。此次来游欧洲,由巴黎至伦敦,始信侍郎之说”。(3)由此可见,陈兰彬对郭嵩焘的“惊世”言论也是打心里认可的,只是有鉴于郭嵩焘之境遇,以及朝廷“清议”之厉害,乃只跟信得过的人表达对郭嵩焘的同情和支持。出使日记乃是工作性质的日记,发表个人见解固然正常,亦属必要。但是,考虑到日记公开出版,朝野参阅,影响广远,面对风气未开之时势,慎言谨行,便成了陈兰彬“识时务”的“高着”。郭嵩焘、陈兰彬二人的日记概况如表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