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Z县两镇的低保数量变化》

《表2 Z县两镇的低保数量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配额走向认证:农村贫困人口瞄准偏差及其制度矫正》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以调研抽样的两个镇2016年1月和6月的低保数量进行比较(见表2)。调研数据表明,实际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群要远少于政府下达的低保指标,而且两镇对农民经济调查表明,低于该县精准扶贫贫困线(3000元)的实际人口数量也仅在3%~5%左右,低于国家下达的贫困指标。这一结果与某些学者对贫困人口的估算是相当一致的[26]。以笔者调研的Z县为例,该县位于湖北山区,人均收入偏低(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但在该区域的实际贫困人口不仅低于国家在该区域的配额,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数量,这有力地表明当前配额数量偏差的严重性。事实上,大量的贫困人口指标都分配给了非底线人群,以笔者在甘肃P县的调研为例,该县政府明确将贫困人口的评定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真正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生活困难群体;二类是家庭中病、老、就学人口较多的困难群体;三类是家庭有就业能力但相对贫困的群体,在实践中各类占比分别为20%、30%、50%,真实贫困人口的数量最少。其他各县尽管未做明确规定,但情况也大多类似。近来不少学者也同样指出了当前贫困人口指标化运作以及指标过多的问题[27-29]。可见,配额制引发的数量偏差具有全国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