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德语中基于粤/闽语发音的中文外来词》

《表6 德语中基于粤/闽语发音的中文外来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德语中文外来词的借用特点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然而语音借用与对应汉语语音之间仍在存在一定偏差,有如下三个原因:第一,德语和中文的语音体系不对等,在音位和超音段音位、超切分上的差异巨大。第二,粤语和闽南语介入借用,东南沿海是近代中西交流最活跃的地带,19世纪初开始,粤语和闽南语方言词汇大量被借用到英文中,通过英文于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被借用到德语中,因此相应的德语中文外来词发音是按照粤语、闽南语的发音习惯进行语音借用的,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有一定语音差异,具体词例见表6“德语中基于粤/闽语发音的中文外来词”。第三,有一部分德语中文外来词起初是由中文被借用到其他语言,再被德语借用。例如“中国”(China)这一名称,最早的拼写记录见于1516年葡萄牙探险家Duarte Barbosa的日记,通常被认为源自古汉语“秦”(Qin),通过梵文“(Cīna)”传到古希腊文(Σ?ναι,S?nai),约在晚期拉丁文中形成了“Sīnae”一词和拉丁语前缀“Sino-”及“Sin-”,该前缀后来在德文中也表示“中国或中国人(的)”,如“Sinologie”(汉学)。又如“丝绸”,“Seide”直接源自中世纪拉丁语“seta”;“中国帆船”,“Dschunke”直接源自马来语“Dgong”或“Jong”;“宝塔”,“Pagode”直接源自梵文“Bhagavati”(陈可乐19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