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新加坡23个新镇设计居住密度(表中阴影数据按每户四人进行推算)》

《表6 新加坡23个新镇设计居住密度(表中阴影数据按每户四人进行推算)》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利用TOD模式建设社区生活圈的可行性及关键指标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自1971年新加坡概念规划提出以来,新加坡23个新城的建设与城市地铁系统MRT(Mass Rapid Transit,即大运量快速交通)高度结合,很大程度上遵循了TOD的发展模式[6](见图1)。同时,新加坡新镇社区采用分级的模式进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镇中心、邻里中心、住宅组团三个层级的配套服务设施分别与居民日常不同情境下的出行特征和使用需求相符[7]。因此,新加坡的新镇社区模式与生活圈理念也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地铁系统MRT的支撑下,每个新城都在中心建设了大量高密度的高层公共住宅,使每个新城在设计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居住密度(见表6)。据推算,23个新镇的全镇设计居住密度平均值为3.16万人/km2。考虑到全新镇的总面积包含了部分非居住及居住配套功能的用地面积,新镇以居住区面积计算的设计居住密度还会进一步提高。若假设参照我国《新版国标》的相关规定,围绕新加坡各新镇的居住用地划定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取50%作为生活圈中居住用地的构成比例,则23个新镇的换算生活圈居住人口密度平均值为3.98万人/km2。23个新镇中,榜鹅新镇(Punggol)作为新加坡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第五代新镇,无论是在对TOD模式的理解和设计上,还是在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模式及步行友好空间的设计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利用新加坡主TOD模式[8],榜鹅新镇在保证优越的居住空间质量的同时,住宅地块净容积率普遍为3.0~3.5的水平,全新镇范围的设计居住密度为4.01万人/km2,换算成生活圈居住人口密度为4.55万人/km2,契合了美国TOD周边居住人口密度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