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Wong等提出的无缝学习的十大特征以及de Waard的补充(1)》

《表1 Wong等提出的无缝学习的十大特征以及de Waard的补充(1)》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无缝学习的焦点与趋势》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974年,乔治·库(George Kuh)在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领域中提出,无缝学习可将课堂内与外、学术与非学术、校内与校外独立的学习经验连接为一个整体,即实现学习经验完整、连续。随着移动技术的应用,陈德怀等在2006年提出1∶1手持设备的创新使用将支持学习者在各种情境中切换,进行无缝学习(Chan,et al.,2006),并把相关理念延伸到任何年龄段的学习中。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学习的发生不限于物理环境,拥有丰富学习资源的网络空间也成学习聚集地,为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黄龙翔等提出无缝学习的目标是当学习者在任何地方或任何时间产生学习需求时都可以获得支持(Wong&Looi,2011)。同时,他们研究了54篇关于无缝学习的论文,发现其中32项研究与空间环境的发展有关,11项研究与概念和教学设计有关。他们并基于此首次提出了表征无缝学习概念的十大维度(基础特征)(Wong&Looi,2011),2014年de Waard对此作了修改与补充(如表1)。从表1来看,无缝学习的特征被分为跨越不同学习方式及空间情境、依靠多种技术与设备、包含自主学习在内的多种教学和学习活动模式三个层面。然而,在最近的文献中,研究者对早期把无缝学习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移动学习的观念提出了质疑(Wong,2015;Wong&Looi,2019)。现在,无缝学习本身就被视为一种学习概念,且更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淡化对技术的依赖(Wong&Looi,2019)。由此,无缝学习的概念逐渐清晰:无缝学习在个人和群体学习空间之间架起了桥梁,它在努力弥合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差距,使得学习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这些情境可以是课堂与课后、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物理世界与虚拟现实或网络空间。同时,无缝学习也支持学习者在无缝环境中获得的学习经验迁移到课堂学习中,以促进跨情境学习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