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岩性地区日蒸散量和月蒸散量》

《表2 不同岩性地区日蒸散量和月蒸散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北方断流岩溶大泉复流的生态修复模式与复流措施效果的定量评价——以山西太原晋祠泉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大气降水降落地表后分为地表产流、入渗地下、陆面蒸散三部分,不同的地面植被覆盖状况对它们的分配比例有一定影响。植被可以拦蓄地表径流、消洪补枯、涵养水源,特别是对表层地下水的补给非常有利,但植被叶面截留的雨水蒸发及其本身生长所发生的蒸腾作用又会消耗大量的水分,孰是孰非学界还存在一定争议(陈军锋等,2001;周晓峰等,2001;李玉山,2001;高洋洋等,2009;李慧赟等,2012;金晓媚等,2013),需要开展定量方面的评价。根据申豪勇等(2017)运用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型由NOAA/AVHRR的遥感数据对碳酸盐岩裸露区和碎屑岩区不同覆盖率下陆面蒸散量的初步研究结果(表2),认为碎屑岩地区的日均蒸散量和月均蒸散量均高于碳酸盐岩地区;碳酸盐岩地区的蒸散量与植被覆盖率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即蒸散量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大而增加;在碎屑岩地区中等植被覆盖率地区(40%~80%)的陆面蒸散量最低。这一结论有悖于我们的一般认知,还有待与地表产流相结合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根据晋祠泉域补给区情况,大气降水除了入渗补给地下水外,汾河以北的碳酸盐岩裸露区和以南的碎屑岩地表水进入汾河干流后还形成河流汇入汾河二库对岩溶地下水的二次渗漏补给,因此,目前建议可在泉域南部碎屑岩区实施中等覆盖率的造林工程,而在碳酸盐岩区不宜于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