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淮南小麦品种聚类分组产量及农艺性状》

《表4 淮南小麦品种聚类分组产量及农艺性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江苏淮南麦区近17年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及聚类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以产量、生育期、株高、穗数、粒数、千粒重为指标,采用类平均法,对46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图3)。取遗传距离D=22分界,将46个品种聚为7类:第Ⅰ类群有11个品种,表现为产量高,生育期较短,株高适中,千粒重高,穗粒数多(表4);第Ⅱ类群有14个品种,表现为产量较高,生育期较长,株高适中,千粒重高,穗粒数较多;第Ⅲ类群有11个品种,表现为产量较高,生育期长,株高适中,千粒重较高,穗粒数较多;第Ⅳ类群有3个品种,第Ⅴ类群有2个品种,第Ⅵ类群有2个品种,第Ⅶ类群有3个品种。第Ⅵ类群、第Ⅶ类群的产量低、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低。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来看,高产小麦品种千粒重高,穗粒数多,植株高度适中,生育期较短。许多有利性状具有较高的育种应用价值,特别是第Ⅰ类、第Ⅱ类的大穗多粒和高产稳产的优良特性。因此,在栽培管理上,要结合品种特征特性,以稳穗、增重、增粒为目标,注意加强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充分挖掘品种增产潜力,以期带动生产上小麦产量的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