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普洱茶 (熟茶) 散茶感官品质特征》

《表2 普洱茶 (熟茶) 散茶感官品质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标准的分析探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表1、2可以看出,普洱茶的感官评审是用外形(条索、色泽、整碎、净度)和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8项因子进行审评,可以认为对普洱茶的感官审评采用的是“八因子评茶法”。“八因子评茶法”是在“五因子评茶法”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按照GB/T 23776—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八因子评茶法”和“五因子评茶法”都可用于茶叶感官品质的审评,但两者评价重点和适用对象上有一些区别[2],按照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中5.2.1的规定:初制茶审评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这“五项因子”进行;精制茶审评按照茶叶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因子评价茶叶,主要是不同茶叶关注的重点不同,精制茶除了关注茶叶的内在品质外,同时还强调茶叶的外形。“五因子评茶法”采用“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这5个因子对茶叶进行审评,“八因子评茶法”是将茶叶外形指标进一步细分为“条索、色泽、整碎、净度”这4个因子,再与内质的4个因子合在一起对茶叶进行审评。经过上述两种评茶法在实际审评工作中的多年实践,关于两种评茶法形成几点一致的观点,如有文献[3]报道称“八因子评茶法”对精制茶的审评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导致了茶叶品质的下降,主要影响有:①方法混淆了评茶项目和组成因子的区别,单因子和复因子混在一起,不科学。②审评主次不分,文献[3]认为,香气、滋味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方面,占大比重,汤色、叶底是次要方面,占小比重,对引导茶叶品质控制有促进作用,而“八因子评茶法”中8个因素———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滋味、汤色、叶底,逐个因子没有主次之分。③本末倒置,“八因子评茶法”中8个因子占比相同,外形4个因子占比达50%,而对于茶叶品质最关键的“香气”和“滋味”2个因素占比合起来才占25%,导致茶的评审重点被分散在条索、整碎等外形指标上,对茶叶的内质品质关注度不够。甚至部分文献[4]认为,“八因子评茶法”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只要茶叶外形符合,品质正常,就可以与香气、滋味较优质的茶叶同级,所以文献认为,“八因子评茶法”不利于突出茶叶关键的品质特点,不利于引导茶叶品质控制。笔者观点认为,在标准GB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关于普洱茶的感官品质评审过程中主要有2个地方可以改进:首先,按照8个因子审评普洱茶时,应该更加强调对普洱茶的“香气”和“滋味”等内质特征的关注,可以根据茶叶类型,确定各个评价因子对普洱茶的品质影响大小,给出相应的权重或占比,突出审评重点。其次,应该对上述评价因子的特点再进行细分分级,用于区分同级不同质茶叶的质量,细分普洱茶的品质[5-6]。总之,标准在利用目前的8个因子统一普洱茶产品质量的同时,应该更加突出普洱茶产品的品质特征,强调普洱茶“香气”“滋味”这些茶叶最关键的品质特点,从而引导普洱茶产品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