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保障对象对保障性住房需求和供给目标》

《表1 保障对象对保障性住房需求和供给目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社会事业中的角色细分与功能组合》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X随着年度收入水平变化有调整

社会事业需要多元化的力量支持,不只是国家或政府责任,也不能单独靠社会力量,多元中实现均衡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力量具有逐利性,同时也有可能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而社会事业项目更侧重其公益目标,但也并非无利可图。著名社会学家尼尔·吉尔伯特著有《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一书,指出“目标定位日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用作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改革的一个重要工具”[1]。吉尔伯特通过总结新西兰、荷兰、英国、瑞典、美国等国目标定位应用实践,归纳了传统的三类目标定位法:类别定位即根据年龄、收入等特征定义不同的类别,有针对性地分配福利资源;财富定位即获取申请人收入、财富状况资料,以确定其福利待遇;需要定位即以目标人群的需要为依据界定福利项目等内容,也梳理了几种新的目标定位方法:行为定位、道德定位法是在目标定位中结合进行为、道德因素,而加权人口法则按人头分配福利资源,个案管理制对个体建立个人计划等。尽管目标定位会产生诸如耻辱感、负激励、气球效应等问题。社会事业同样需要精准化目标定位,以便于将有限的社会事业资源更有效地投入社会事业。因此,社会事业的项目依据目标定位不同,其营利性也各不相同。以T市保障性住房为例,根据T市部分调查数据,可以将住房保障对象的住房、收入、购房意愿情况等特征进行梳理,得出T市保障性住房需求格局和目标定位(表1),即应当将保障性住房的资源更精准地投放给买不起房且租房有困难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