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名物裂”的颜色分类》

《表2“名物裂”的颜色分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日藏宋元明染织艺术群及其接受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作者依据《古今名物类聚》“名物切之部”(第十七巻十八巻)中所收“名物裂”的颜色分类制作。

缎子的情况略显复杂,但同样证明其对单色纹样的偏爱。“缎子”一词源自中国,中日两国都有“缎子(段子)”这一称呼,但意义却呈现出差别,且定义本身的出发点也不同。《元典章》等史料中可见对“段子”的记载。“段疋”和“段”作为匹料之意使用,段比“匹”短,长度不定,有时可与“匹”相当,“段匹”也为各种染织品通称。而今天所说的“缎”在宋元时被称作“苎丝”,也就是说在当时“缎”并非染织品组织用词。“缎”这个汉字虽然古来有之,但其作为特定丝织品种则是后世之事。现代汉语中的“缎”广义上是染织品通称,狭义上则指所有苎丝类染织品[23]。即广义的“缎子”与元代的“段子”类似,是各种染织品的通称;狭义的“缎子”的定义中,“苎丝”这种染织品组织起决定性作用。日本也存在同样情况,对“缎子”一词的使用相当暧昧,特别是名物裂中的“缎子”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吉田雅子指出:“广义上来看,经纬使用不同颜色的色线,底子与纹样为不同组织的便是缎子,因此不仅苎丝组织,斜纹、锦及浮织都属于缎子;狭义上来看,只有底子为经五枚苎丝组织、纹样为纬五枚苎丝组织的染织品才能称之为缎子”[24]。也就是说,广义上的缎子对织纹组织的要求极为宽容,但严格强调经纬必为异色;狭义上的缎子除此之外还附加了一个条件,即经纬限定为五枚苎丝组织。无论怎样,经纬异色都为必须条件,而这一点正是与中国“缎子”最大的区别。那么汉语“缎子”与日语“缎子”为何会演变成不同的意思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便在于日语“缎子”与茶道关系颇深,很早就在和茶人审美的关联中固定下来。吉田雅子曾使用《异国日记》《华夷通商考》《万金产业袋》等文献考察中国和日本的苎丝类染织品名称,指出日语“缎子”在1609年至1732年所指代的内容包含汉语中的“缎”“闪缎”“金缎”“云绡”等,意思相当广泛[25]。而笔者发现成书于1712年的《和汉三才图会》中则记载“其织文纯色者为缎子、黄亦赤等杂色者为七丝缎”[26],可见当时已开始强调缎子纹样的单色性。日明贸易虽舶来大量“七丝缎”,但日本茶道还是拒绝了这种绚烂多彩的染织品而偏爱单色纹样的缎子。日本十八世纪初对缎子相对明确的定义极有可能和同时期茶道的普及及缎子类染织品在茶道中的地位有关。《南方录》中记载「トンスノ上品ナルハウスクヤハラカニテ、専袋二用ラレシナリ、其後唐物ヘアツラヘテ」(九松真一,1975:302),可知缎子在茶道中被认为是高级染织品,用于装点规格极高的唐物茶具。《古今名物类聚》对“名物裂”的分类亦将缎子排在首位,可见其在当时茶道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