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大、中、小港口城市3类港口后勤要素的年均增速(%)》

《表4 大、中、小港口城市3类港口后勤要素的年均增速(%)》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三角地区港口后勤功能转型及空间分异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综合上述NNI指数、核密度和插值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一,低端要素分布区位具有显著的沿江、沿海指向,而中高端要素的布局要分散得多,例如,低端要素空间插值的最大密度出现在上海的外高桥地区,而高端要素的最大值出现在上海城内的外滩附近。其二,低、中、高端要素密度的增速依次变大,在2002—2018年,低端要素的最大密度由29增加到141,年均增速为10.39%;中端要素的最大密度由83增加到569,年均增速为12.79%;高端要素的最大密度由15增加到216,年均增速为18.14%。其三,依据前文对大、中、小型港口城市的分类,发现各城市3类港口要素的增速不尽相同,其中嘉兴、扬州等小型港口城市的低端要素增速明显大于上海、南京等大中型港口城市;大中型港口城市的高端要素增速始终高于小型港口城市;大、中、小型港口城市的中端要素增速比较接近(表4)。其四,2002—2018年NNI指数下降表明3类要素的空间分布都呈集聚趋势;但核密度分析却揭示中低端要素的空间分布呈分散趋势,只有高端要素的集聚趋势明显。看似前后矛盾的结论实际上是由于要素在不同尺度的集散机理不同而引致的,其中区域尺度上的要素集聚是因为其区位临海、临江指向性决定的,而高端要素在城市尺度的集聚是由于其越来越向中心城市上海集中而驱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