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教学结构序列(SPS)框架》

《表1 教学结构序列(SPS)框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混合学习之教学序列实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大写字母(H、L)表示所占权重大,处于支配地位,小写字母(h、l)表示处于辅助地位,加号(“+”)表示同时发生,箭头(“→”)表示顺序发生。

国外学者迈克·雅各布森等[10]最早提出教学结构序列框架(Sequences of Pedagogical Structure,SPS),该框架从宏观角度区分通常的教学方式;胡立如等[11]在迈克·雅各布森的教学结构序列框架基础上新增两个因子,分别为地位特征和时序特征,并归纳了l+H、H→H、H→l、l→H等11种教学结构序列。该框架将教学方法从结构上划分为两大类,分别为高结构化(H)和低结构化(L)教学方法。此外,两种新因子的地位特征体现为两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时间比例是否平等;两种新因子的时序特征则体现在两种教学方法是同时使用还是按照先后顺序使用。该框架还区分了高高型(High-to-High,HH)教学结构序列、高低型(Highto-Low,HL)教学结构序列、低高型(Low-to-High,LH)教学结构序列、低低型(Low-to-Low,LL)教学结构序列[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