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9 2004—2012年小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动的平均数与变异系数》

《表9 2004—2012年小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动的平均数与变异系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中国小麦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cv表示变异系数。

从各省区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部分来看,表9清晰地显示,除陕西省外,虽然技术效率降低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产生负向效应,但影响非常微弱,各省区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进步。在技术进步升降方面,除陕西省外,其它省份的技术进步均呈下降态势(见表8),意味着各区域小麦生产缺乏“前沿面移动效应”,技术创新推动小麦生产增长的作用有限。另外,各省区小麦技术进步下降幅度不同,但差距并不明显。其中,河南省降幅最大,平均每年下降6.9%,湖北省降幅最小,平均每年下降5.5%,两者相差为1.4%。在稳定性方面,各省区技术进步呈不同的稳定性特征(见表8)。总体上,各省区技术进步的稳定性状态并不好,除山东省、江苏省和河北省属于中稳定型以外,其它省份均属于低稳定型或悲惨稳定型。技术进步稳定性差,意味着技术创新可能与该区域的资源禀赋不相适应,无法推动生产前沿面向上移动,获取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技术效率呈现与技术进步不同的变化状况,各区域技术效率维持不变或有微弱变化,河北省、河南省和江苏省略有下降,陕西省则略有上升,其它省份维持不变;各区域均表现为较好的稳定性状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属于中稳定型,其它省份则处于高稳定型状态。这些情况表明,技术效率不是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依靠力量,也反映中国农业发展不仅应重视技术创新,也应关注现有技术的推广和扩散,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