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美国白蛾幼虫不同龄期对光周期诱导滞育的敏感性》

《表4 美国白蛾幼虫不同龄期对光周期诱导滞育的敏感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光周期和温度诱导美国白蛾滞育》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光周期诱导滞育的昆虫而言,滞育虫态和滞育敏感虫态因昆虫种类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但其感受光周期的敏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都被限制在一个发育阶段(Ko2tál,2006;孙守慧等,2009)。以胚胎滞育的昆虫,敏感阶段多在母性阶段,如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二化性种群中,成虫在长日照下饲养,子代卵正常发育,但若成虫在短光照下饲养,则会诱导其产下滞育卵(Tanaka,1992);以幼虫或蛹滞育的昆虫,多在幼虫阶段对光周期敏感,如以老熟幼虫越冬滞育的亚洲玉米螟,其敏感阶段为1~3龄(樊永亮等,1994),以蛹滞育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其敏感阶段为幼虫的后2个龄期(Tian et al.,2013);以成虫滞育的昆虫,其敏感龄期多出现在成虫阶段(薛芳森等,2002)。美国白蛾以蛹滞育越冬,感受光周期的敏感虫态为幼虫期,Masaki等(1975)推测美国白蛾幼虫的前半期为光周期的敏感期,但并未开展系统研究进行验证,亦没有明确其具体的敏感龄期。潘洪胜等(1992)通过光周期试验证实,美国白蛾幼虫2龄—化蛹、3龄—化蛹阶段连续给予短光照处理可诱导其种群滞育,而幼虫4龄—化蛹、5龄—化蛹阶段连续给予短光照处理则不能引起其种群滞育,与本研究的部分结果一致(表3处理7—10)。潘洪胜等(1992)基于上述结果,认为美国白蛾幼虫光照敏感期为2~3龄虫期,但并没有开展短光照诱导试验对该结论进行反向验证,亦没有对不同连续发育阶段的美国白蛾幼虫开展系统的光周期诱导滞育试验研究。本研究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发现美国白蛾对光周期诱导滞育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且不同发育阶段的美国白蛾对光周期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以3~5龄幼虫最为敏感(表4),该结论对于揭示美国白蛾滞育生物学特性和深入研究其滞育形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