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藻类EOM组分荧光强度相关性分析(实验室培养铜绿微囊藻)》

《表1 藻类EOM组分荧光强度相关性分析(实验室培养铜绿微囊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的胞外有机物组分与微囊藻毒素MC-LR的动态释放关联性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备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图3为实验室培养铜绿微囊藻EOM中各荧光峰最大归一化荧光强度动态变化图。在整个培养周期内dEOM各荧光峰强度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而b EOM中各荧光峰强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培养期75~101天,bEOM和dEOM中荧光峰A、C的荧光强度均快速上升,而荧光峰S、T相对稳定,可能是因为此阶段藻细胞处于衰亡的前期,藻细胞膜结构不稳定,细胞膜内的某些组分(如脂类物质等)开始脱落,而这些组分表现为荧光峰A和C的特征。因此,出现b EOM中荧光峰A、C急剧上升,dEOM中荧光峰A、C也随之上升。培养期101天,藻细胞开始衰亡裂解,胞内有机物大量释放到水体中,dEOM和b EOM中各荧光峰强度快速上升。在培养114天后,藻细胞完全死亡,有机物组分与藻细胞细胞膜完全分离,而bEOM不断减少而dEOM不断增加,造成dEOM中各荧光峰的荧光强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而bEOM中各荧光峰的荧光强度不断下降。总体来看,荧光峰A、C、S、T动态变化趋势一致,其中d EOM和b EOM中荧光峰A和C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2、0.944,bEOM中荧光峰S和T的相关系数为0.958(表1),其动态变化曲线几乎完全重合。因此,可以把荧光峰A、C归为同种类腐殖质组分,而把荧光峰S、T归为同种类蛋白组分。同时,类蛋白荧光峰S、T和类腐殖质荧光峰A、C之间分别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说明类蛋白和类腐殖质组分均来源于藻细胞的同一释放过程,且表现出相似的动态释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