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九寨沟M7.0地震序列中3.4≤ML≤5.5的断层面解(以震源机制解类型排序)》

《表3 九寨沟M7.0地震序列中3.4≤ML≤5.5的断层面解(以震源机制解类型排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利用重新定位后的序列目录分别绘制沿余震区NW段和SE段优势走向的深度剖面图(图3c,d),结果显示:余震序列的优势深度为4~18km,浅部地震较少,也极少有深度>20km的地震。从地震序列时空发展过程看,余震主要沿NW-SE向扩展。余震区NW段(图3c)长约16km、宽约12km,区内震源分布较散,优势深度为4~12km,余震分布于M7.0主震的NW侧,与主震之间存在地震稀疏段。序列活动由深至浅逐渐衰减,止于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的交会区。由下文震源机制解的反演结果可知(图4),NW段的地震类型比较复杂(逆断层型地震4次、混合型地震3次、走滑型地震1次),具有较大的逆冲分量,与自破裂起始点向上迅速传播的特征吻合。余震区SE段(图3d)长约20km、宽约8km,震源分布集中,优势深度为7~16km,大多数中强地震发生在11~14km深度范围,余震活动自M7.0主震起始点向E延伸,中—晚期强余震在SE段上集中释放,绝大部分为走滑型地震,以倾向SW的滑动过程为主(图4,表3)。地震序列活动的分段特征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