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各种类型药物介导的瘙痒的抗瘙痒治疗方案的推荐》

《表1 各种类型药物介导的瘙痒的抗瘙痒治疗方案的推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药物源性瘙痒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识别并停用可疑致痒药物。通常停药不久后瘙痒症状会得到迅速缓解。对于瘙痒严重及停药后瘙痒未明显缓解者,除了采取加强患者教育、避免接触外界致痒因素、控制搔抓行为、系统应用抗组胺药、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及离子通道拮抗剂等基础抗瘙痒治疗措施外,还应制定针对不同致痒药物类型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表1)。例如,对于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性瘙痒,可以给予熊去氧胆酸、考来烯胺和中波紫外线等止痒治疗,严重者可加用利福平和阿片类药物拮抗剂。对阿片类药物诱发的皮肤瘙痒,可使用MORs拮抗剂(如纳洛酮、纳曲酮等)、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如氟哌利多)、5-羟色胺受体3拮抗剂(如昂丹司琼)等药物治疗。纳曲酮及异丙嗪均已被证实对氯喹引起的瘙痒是有效的。羟乙基淀粉引起的瘙痒常规抗瘙痒药物治疗通常无效,口服纳曲酮、外用辣椒素及紫外线治疗等抗瘙痒措施对部分患者或许有效。对于新型抗癌生物制剂引起的皮肤损害及瘙痒,由于瘙痒的严重程度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因此停药不是治疗该类型瘙痒的首要选择;应该在继续应用抗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常规止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