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人民日报》涉梧新闻话语来源》

《表4《人民日报》涉梧新闻话语来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人民日报》对梧州城市形象建构的框架分析(1978—2018)》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下页表4中可以看到,《人民日报》报道梧州新闻时,话语来源以模糊化话语或者未交待话语来源最多,政府及公务人员的话语来源次之,华人华侨的话语来源最少。模糊来源/未交待话语来源132篇,占总体样本的45.1%。政府及公务人员的话语来源117篇,占总体样本的39.9%。《人民日报》在报道梧州新闻时,常常选择忽略新闻话语来源,而一旦采访政府工作人员,则乐意表明身份。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是地方新闻的重要提供者,在国家级媒体面前,是较为重要的信息源和权威的话语主体,代表地方政府形象,也体现新闻报道的严谨性。梧州普通市民则很少在《人民日报》上直接发表言论。在多元的话语主体中,政府占据更加优势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公共事件、自然灾害、政治事件中,政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的话语影响着事件的走向、演变和结果。在国家级媒体的政治逻辑和媒介规范中,地方新闻的生发与呈现,实际上是政府、公众与媒体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与政府相互牵扯,形成互动关系。因此,政府话语成为新闻话语,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和态度指向。当话语来源不具体、没有实际意义或者不影响新闻稿件真实性时,《人民日报》则仅仅交代事实,没有进一步交代话语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