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心脑血管疾病中apelin/APJ系统基因多态性》

《表1 心脑血管疾病中apelin/APJ系统基因多态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Apelin/APJ系统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展,许多G蛋白偶联受体被陆续发现。1993年,O'Dowd等(1993)在研究血管加压素受体亚型时发现了APJ受体,因未找到相应的天然配体,故命名为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APJ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q12带,因其结构类似于血管紧张素II l型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l receptor,AT1),故取名为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相关蛋白(putative receptor protein related to AT1,APJ)(O'Dowd等.1993,Lee等.2000)。1998年,Tatemoto等(1998)从牛胃提取物中分离出了一种新的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心血管活性肽———apelin,apelin被鉴定为APJ唯一的内源性配体。人apelin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q25-26.1,编码含77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apelin-77),apelin-77可被水解为一系列活性多肽(apelin-12、apelin-13、apelin-17、apelin-36及apelin-55),所有的apelin亚型都具有生物活性所必需的包含12个氨基酸的C-末端残基[1](表1)。Apelin的活性受分子片段大小影响很大,尤其表现在结合受体及细胞内受体运输方面:分子结构越短,活性越强,可高效地结合APJ,并迅速与APJ分离;相反,分子结构越长,与APJ的亲和力更高,因此与APJ分离相对也更缓慢(田艳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