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班导师身份对大学生和班导师沟通的影响》

《表3 班导师身份对大学生和班导师沟通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大学生视野下班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调查——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此外,本研究还通过SPSS交叉分析的方法,讨论了班导师身份(学历、类别和职称)和大学生身份(年级、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学生干部)对大学生与班导师沟通的影响,其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结果表明,班导师的学历和职称越高,大学生主动找班导师沟通交流的意愿越强,这可能是因为班导师的学历和职称越高,其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更加有分量,学生更渴望从经验丰富和有威望的老师处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研究结果符合陈赟等提出的班导师导学工作更适合由教授、研究人员来承担这一观点[13]。此外,由辅导员作为班导师的班级,大学生和班导师的沟通交流经历明显低于其他三个类别的班导师,这可能是由于本校辅导员配比不足,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于繁重,导致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不足。事实上,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6],但目前的工作现状是辅导员将大量的精力投入日常事务中,无法抽身,因此,在选配班导师时应尽量从专业知识更加扎实的专任教师中产生,搭起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新平台。另一方面,低年级大学生和班导师沟通经历次数远低于高年级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本校多校区办学的缘故造成,本校大一年级班导师常常带6~7个班,学生人数过多,以至于班导师和大学生沟通交流不足。当大一学生回到本部后,班导师常常会进行更换,大二学生和新班导师也存在一个适应阶段,而到大三或大四时,大学生正面临人生方向的选择,如考研、出国、就业、考公务员等,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常常处于困惑状态,渴望从班导师处获得帮助,因此,出现了低年级大学生和班导师沟通交流经历远少于高年级同学的情况。此外,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和班导师沟通的经历远高于非学生干部,且这部分学生更多的是主动找班导师寻求帮助,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干部普遍积极性高,对自我要求高等原因造成。另外,调查还发现,男生相较女生而言,更主动积极和班导师沟通交流,理工科专业学生较文史类专业学生更主动积极和班导师沟通交流,中共党员和预备党员学生也较非党员学生更主动积极与班导师沟通交流。